1966年,今天的海天集團董事長張靜章拿著100元流動資金以及幾臺破舊的機器開始走上了創業的道路。那時,海天還只是一個安家在破廟里的小五金廠。他們從廢墟堆里挖出石板,拼湊成工作臺;從廢品堆里撿來廢棄的機件,再找人維修一下就是設備;沒有男勞力,二十幾位女工便是廠里的主力;摘下來的棉花去籽后賣給國家,5個月時間賺了4000元,便是廠里的第一筆收入。1972年的一天,張靜章偶然看到有人穿了一雙塑料涼鞋,從中受到了啟發,從那年起,海天開始生產注塑機,從此一腳踏入塑機生產行業,由一家作坊式小廠發展成為今天產量世界第一、規模中國最大的塑機生產基地。
同時成功的還有今天我國最大的空調和小家電生產廠商之一——廣東美的集團。
1968年,在新中國的創業史上,并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年份。當時的中國,企業絕對不是主角。而美的,就是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代,艱難地誕生和發展。
何享健,美的集團的創始人,當時不過20歲出頭。
在看到馬陸公社的相關報道后,1968年5月2日,何享健帶領23位順德北滘街道居民,每人集資50元,另通過其他各種途徑共籌得資金近5000元,正式創辦了“北滘街辦塑料生產組”,由何享健任組長,以“生產自救”的形式開始了最初的創業。當時的生產廠房由生產組組員用竹木和瀝青紙搭建而成,生產場地約為20平方米。生產組組建初期,主要生產塑料瓶蓋,設備是手工操作的簡單機械,材料是回收的尼龍紙、塑料布,當年的美的人就靠這些家當,有一單接一單,艱難度日,直到歷史把一個動蕩年代中難得的機遇推到了他們面前。
夾縫中的機遇
1973年,經過六年政治運動的折騰,國民經濟陷入長期低迷的狀態,商品供應極度貧乏。在這種形勢下,鄧小平、陳云被調回北京,重啟“吃穿用計劃”,主持了新中國的第二次大規模設備引進,四年內共引進26個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成套設備項目,同時對無比渙散和無序的企業管理進行了整頓。這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國家創業方面不多的一筆亮色。新建了一批民生產業的重要工業基地,為日后的經濟復興打下了不可忽視的基礎。
這次國家創業行為為中國民生產業帶來了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對配套產品的需求也隨之增加,這給大批手工作坊式的隊社企業提供了市場空間。
1973年,“北滘街辦塑料生產組”開始生產藥用玻璃瓶(管)、皮球等產品。當時公社給了何享健最大的支持——一張人民公社紅印介紹信。何享健拿著這張介紹信,到派戰槍聲零落的廣州各大藥廠去討業務。生產組居然在文革的歲月中,倔強地生長起來了。
1975年,北滘塑料生產組更名為北滘公社塑料金屬制品廠,轉為公社企業,并增加了農機維修業務。經過8年的發展,工廠已擁有固定資產近4萬元,流動資金6萬元。對于一個公社來說,這是一筆可觀的集體經濟。
當時,全國的社辦廠已經發展到相當的規模,公社發展農機不得不作為文化大革命的一大成果,宣傳畫上到處有新時代農民駕駛著拖拉機作揮手狀的光輝形象。
當何享健得知汽車拖掛車必須安裝剎車閥才能上路的信息后,便決定為廣東省汽車運輸公司配套生產汽車掛車剎車閥。1976年5月4日,原“北滘公社塑料金屬制品廠”更名為“順德縣北滘公社汽車配件廠”,主要生產汽車掛車剎車閥,兼營汽車橡膠配件,成為專一的汽車配件生產廠。
在抓綱治國的口號下,農村的機械化確實躍上一個臺階。北滘公社汽車配件廠抓住這一歷史機遇迅速紅火起來。1977年,北滘公社汽車配件廠當年產值達24.4萬元,利潤2.6萬元,為之后美的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個人創業前奏
隊社企業的獨特性質,讓一些“始作俑者”看到了個人創業的可能。在資產關系上,當時的隊社企業屬于公社或生產大隊集體所有,不過,它們的經營活動卻操控在某些“能人”手中。盡管在當時,也許他們還只是無意識地進行著生產經營活動,也許他們的目的不過是吃飽飯或“掙工分”,但借助這一平臺,他們確實在奏響最初的創業前奏。
戎紀華,浙江慈溪第一代企業家。不少慈溪的企業家奉其為榜樣。
1974年,隊里醞釀讓一些人去搞副業,貼補生產隊收入。戎紀華因少年時曾在無錫一家小百貨店里當過學徒,被認為是合適的人選之一。
幾經周折,戎紀華聯系到無錫的一個國營電度表廠。當時他手里還沒有任何產品,只是跟對方討論,看對方有什么需要,有什么合作的可能。幾次商談下來,對方同意讓戎紀華的小廠生產電度表里的塑料數碼字輪,如果合格便低價購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