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思想的確立,給久被政治折騰的中國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個體經濟開始瘋狂地涌現,面對突變的格局和民間力量的暗涌,摸著石頭的變革因此充滿驚險又一波三折。
創業史定位: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思想的確立,給久被政治折騰的中國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個體經濟開始瘋狂地涌現,面對突變的格局和民間力量的暗涌,摸著石頭的變革因此充滿驚險又一波三折。
時代描述:
1978年到1983年是一個十分微妙和關鍵的轉折年代。
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宣告下,剛剛復出的老一輩領導人鄧小平試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來推進中國的命運變革。
政策的鼓勵,輿論的支持,社會環境的好轉,商業形態開始在一種懵懂的姿態中萌芽。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等利好消息的刺激下,久被壓抑的創富愿望開始被催化,一些早起的先覺者主動或被動地走上了個體工商戶的道路。他們踩著還有些生澀的創業節拍,迷茫地積攢著原始資本,雖然大多人都不知道這條路究竟會駛向何方。
所有的人都彷佛聽到了時代火車轉換軌道的尖利聲響,這種激勵在民間隨后就爆發出了巨大的能量。在浙江南部的溫州、福建潮汕、廣東珠三角一帶,越來越多的鄉土工廠展現出他們超乎尋常的活力。當“籠子外的野鳥”個體經濟肆無忌憚地沖擊了舊有僵化體制后,左右為難的高層而后又不得不快刀斬亂麻地力保那些尚在舊體制下低效率運行的國企的利益。
不可逆轉的是,計劃經濟的閘門開始被逐漸撬開,民間的創業力量如涌出地面的小涓流般四處漫游,與之而來的各地小商品市場、流通領域開始興盛。致富的渴望開始萌芽,日漸成為全民共同的理想。
創業史記:
復蘇的萌動
1978年,魯冠球的工廠已經有了400號人,年產值300余萬元,這一年的秋天,他在5個人的見證下,“高調”地又掛上了“寧圍萬向節廠”的廠牌。
之前的10年,魯冠球一直在偷偷摸摸中辦廠。那是一個鐵桶般的計劃經濟年代,生產什么,購買什么,銷售什么,都要國家下達指標,指標之外的物品流通統統屬于“非法”。工廠沒有地方買原材料,他踩著一輛破自行車每天過江到杭州城里,走街串巷地收廢舊鋼材。生產也是有上頓沒下頓,一開始做了一千把犁刀,跑去向農機公司推銷,一進門就被趕了出來,因為他沒有“經銷指標”。他東鉆西闖了幾年,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條活下來的縫,那就是為周邊公社的農具廠提供配套生產,如飼料機上的榔頭、打板,拖拉機上的尾輪叉,柴油機上的油嘴,要什么就做什么。 1978年的到來,這位只有初一文化、但嗅覺異常靈敏的農民嗅到了一絲有別于以往的清新空氣,他覺得自己可以不再偷偷摸摸地干活了。
這年不只是企業家們“隱姓埋名”后浮出水面的開端,同樣也有改革的模板,江陰市華西村的吳仁寶就被推到了前臺。這位集中全村人搞社會主義建設的村支部書記因當年帶領全村創造了296.35萬元的產值,而成為舉國學習的發展經濟的榜樣。
這年,恢復高考,那些充滿抱負而又報國無門的青年們開始跨進大學的殿堂,這奠定了他們日后高起點創業的重要基礎。
在遼寧,沈陽鐵路局工人馬蔚華考入吉林大學經濟系,11年后他出任招商銀行總行行長;杭州出生的張征宇考上了北京工業學院,后來他做出了第一代PDA掌上電腦“商務通”;北京176中學的青年老師段永基考上北京航空學院的研究生,后來他創辦四通公司,成為中關村的風云人物。而在廣州的華南工學院,在無線電班第一批學生中,年近40的陳偉榮和兩個年齡均只有18歲的黃宏生、李東生成為了同學,這三個人,日后分別創辦了康佳、創維和TC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