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錯殺”的小私營業主中還有個叫嚴介和的人。之前利用閑暇時間,中學語文教師的他邊騎著自行車到周邊窯廠聯系銷售業務,邊組織同村的青年收購蘆葦編織草簾子,一個月輕松能賺幾十塊。做大一些后,他又陸續組織一些人編草簾子,自己收購,再賣到窯廠。三四年間,他成了淮安有名的有錢人、萬元戶。在村民的舉報下,嚴介和又變成了當地“資本主義”的典型,有關部門取締了他的家庭作坊。
但持續兩年的整肅并不能改變被激發的個體工商業者在巨大誘惑面前的蠢蠢欲動,一場民間自發的創業浪潮開始席卷各地。
1983年初,剛過春節,四川新津縣農業局剛剛分配進來的大學生陳育新突然提出辭職,日后成為中國首富的劉氏四兄弟辦起了平生第一個實業:育新良種場。
在1983年前后,中國的第一批“倒爺”出現在北京和深圳。曾為鐵路工人的王石,倒起了玉米,一年下來,他凈賺了300萬元。與此同時,義烏的公路邊自發地聚起了一個小商品的交易基地,日后這里誕生了全球最大的商品采購中心;在溫州,一些農民開始制造小五金商品,并擺在自家門口叫賣,此為最早的“前店后廠”雛形。這一年最火的榜樣是敢在廠里搞獎金制度、提出“上不封頂,下不保底”的浙江海鹽縣襯衫總廠廠長步鑫生。雖然這個脾氣暴烈、小錯不斷的廠長后來被證明有“被神化”和“樹典型”的嫌疑,但在當時,改革已經逐漸開始成為官方和民間不爭的共識。
34歲的宗慶后還處于找感覺的階段,他回杭州城兩年,剛找到了工作,在一家學校的校辦工廠當推銷員,此后10年間,他一直不溫不火地呆在這個位置上。同樣在找感覺的還有馬云,1983年,在受到女排精神的激勵后,第三次參加高考的他終于考上了杭州師專。
這是一個官方與民間都緊張而摸著石頭探索的年代,這又是一個創業激情被喚起、民間力量開始噴薄的年代。
備忘錄
●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年底,可口可樂開始在北京設立臨時辦事機構;寶鋼公司在上海北郊的一片海灘上打下了第一塊基石。
●1979年1月,香港商人霍英東謀劃在廣州蓋國內第一家中外合資五星級賓館——白天鵝賓館。
●1980年,一無所有的喬金嶺籌建長葛縣第二化工廠,生產石棉瓦和硫酸銅。
7月,深圳、珠海和汕頭等地創辦特區的思路漸漸明確下來,后被明確定義為“經濟特區”。
10月,北京,已經是五個孩子母親的劉桂仙,在自家31平方米的堂屋中,開起了北京第一家私人經營的“悅賓飯館”。
年底,知識分子出身的陳春先在中關村的一個倉庫辦起了國內第一個民營科技實體——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中國的硅谷”中關村開始萌芽。
●1981年,作為1977年第一批返城的知青,李曉華開始在北戴河海濱賣冷飲。
作為上海市委重點培養的青年團干部王正華,決定選擇成本較低的旅游業,解決街道待業青年的工作問題。
李東生與創業伙伴在還只有一條街道的深圳,創辦了TTK磁帶公司。
●1982年初,溫州八大王事件爆發。這年,國務院兩次下令,嚴查破壞經濟秩序的罪犯,個體經濟遭受重創。
出生廣東梅州的梁亮勝帶著太太,和所在工廠的其他40多名工人前往香港,住進了只有四五平方米的“貧民窟”。
多次倒騰生意均告失敗的左宗申把岳母家一間臨街住房空出來,用牛毛氈搭起了一個遮雨小棚,開始修摩托。
●1983年,倒玉米的王石用凈賺的300萬元,成立了以主營進口專業視頻器材的“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
24歲的王文京辭掉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財政司的工作,到中關村注冊了個體形式的“用友財務軟件服務社”。
11月,浙江海鹽縣襯衫總廠廠長步鑫生開始被塑造為改革的典型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