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省市取宣武“創業實訓”經
本報訊(記者鞏崢通訊員梁艷春)不必投入分文、不怕缺少經驗,想要自主創業的人,可以先在專業培訓師的指導下,仿照真實企業成立一家模擬公司。從辦執照到簽合同,“十八般武藝”了然于胸后,再去搏擊商海。這是宣武區正在試點的“創業實訓”模式。已接受實訓的510人當中,有140人成功當上老板。以往準創業者們只能在課堂上“紙上談兵”,一旦踏進市場,所學的書本知識常常“失靈”;而今他們可以攢足了“實戰經驗”,胸有成竹地去創業。作為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培訓自主創業者的試點,宣武區已引來天津、江蘇、山西等6省市“取經”。明年,“創業實訓”模式有望在全國推廣。
創業實訓模式,起源于歐美,至今已有數十年歷史,被世界上42個國家和地區廣泛采用。通過實訓,學員可以融入全球模擬公司的世界里,與天南海北的模擬公司“真人對真人”地談業務、簽合同,體驗與未來實際經營相同的流程。
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兩年前將其引入,并以宣武區作為試點。如今,實訓基地培養出的老板已有上百人。天津、江蘇、遼寧、山西、河北等6個省市的相關部門,專程來宣武學習實訓模式,并已在各自地區的某個城市推廣。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已正式將創業實訓列為就業指導的后續服務內容,并要求:明年各地在幫助失業人員時,必須加入后續服務。這意味著創業實訓模式今后有望在全國鋪開。
“創業靠的是實際操作能力,光聽別人講,成不了企業家。”剛剛被宣武區評為自主創業明星的女大學生王菲,就是實訓基地的受益者,目前經營著一家康體俱樂部,生意紅紅火火。這一陣子,她經常被請回創業實訓模擬基地,給后來人“現身說法”。
記者隨王菲走進實訓基地,一個“袖珍”公司的實景隨即呈現眼前:辦公區、洽談區、接待區,格局井然有序,同時配有電腦、傳真機等各類現代化辦公設備;辦公區里,總經理、總經理助理及財務部、采購部、銷售部、人力資源部的位置依次排開,墻上還張貼著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等。
在這里參加創業實訓的學員可以選擇從事各類經營項目的模擬公司近300家,以經理、秘書、財務總監、前臺接待等多種角色“上班”。模擬的工商局、稅務局、銀行等也被搬到網上。這樣,學員們可以從辦理營業執照開始,學習洽談、營銷等整套商業運作模式;還可以通過網絡,同國內外600多個創業模擬公司建立聯系,進行實時對話,將自己的創意和問題反映給對方,方便創業人員跨地區、跨國界與其他虛擬公司在線交流,得到專業指導。
基地負責人于依群介紹說,有了感性認識,學員們再接受創業理論知識的培訓;而后,根據所學知識編寫創業計劃書,按照計劃書回到實訓基地重新成立模擬公司,演練從辦理營業執照到成本測算、營銷、借貸等白手起家的全過程。公司運行一定時間后,專業培訓師會對經營狀況有針對性地給予點評,感覺沒問題的當即“出師”,對自己不滿意的還可“回爐”再“煉”。
宣武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還在拓寬受益群體。作為本市目前唯一一個實訓模擬基地,本市登記失業且有意向的自主創業者,都可免費來此練練“內功”。
區相關部門還與北京工業大學、首都經貿大學等8個高等院校,建立實訓聯盟,使更多大學生在未出校門時先接受創業的熏陶,并組織他們進行大學生創業實訓模擬公司大賽。在今年的比賽上,來自北京工業大學的北京德匯科技模擬公司拔得頭籌。組建該公司的4位學生現已畢業,并躊躇滿志地開起了真的公司。RJ223
采訪手記
“兩眼一抹黑”、“摸著石頭過河”、“走彎路交學費”……記者采訪的十幾個自主創業者,大都這樣形容他們創業之初的情形。
創業無疑是件極講實操能力的事,沒有經驗,自然心虛,何況不少創業者都是押上了自己的全部家當。宣武區試點的創業實訓模式,剛好給他們補上了實際經驗這一課。
楊振寧先生曾多次表示,中國的大學基礎教育是世界上最好的。然而,一項來自市勞動服務管理中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大學生成功創業率不足1%,全世界大學生的平均創業成功率卻高達20%。我們究竟差在了哪里?顯然不在課堂上,我想,差的正是實際經驗。
對于文化水平不高的大齡失業者,則更需要通過實訓,積累實際經驗,以彌補先天知識不足。
不過,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很多大齡失業者,不懂英文、不會電腦,實訓內容里與國際知名公司洽談等功能根本無法應用。希望有關部門能夠針對他們,開發一些全中文、易操作的實訓內容,別讓他們僅僅因為知識欠缺,而耽誤了掌握創業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