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建言業界企業,不要盲目貪大,貪多,如果重視長期的品牌規劃,附加值自然能夠提升。
創意人:當創業一樣苦干,當專業一樣深鉆
別的產業,公司吸引人;創意產業,人吸引公司。
在職場大軍中,創意人才似乎是一個特別的人群。他們有個性而富有激情,不同于傳統行業的從業者。一個個“傳奇”也在這個行業中誕生,25歲的MySee公司CEO鄧迪、24歲的翻唱網CEO鄭立、25歲身家過億的李想……這些“80后”們的傳奇故事,吸引著大量年輕人前仆后繼,爭做創意人。
但正如輝煌背后總有辛酸一樣,創意行業入門容易成才難,想要邁入創意高層次人才的門檻更是難上難。有數據顯示,紐約創意產業人才占工作總人數比例只有12%,倫敦為14%,東京為15%,而我國不足千分之一。即使被譽為Cye.com.cn“創意之都”的北京,創意人才所占百分比也不到1%。由于遭遇創意人才瓶頸,北京乃至全國創意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原動力明顯不足。
本屆文博會專門在主展場國際展覽中心開辟了一個分館招聘文化創意人才。盡管招聘會上有不少職位虛位以待,但求職人反映:“合適的工作好難找”。招聘的企業也苦惱:“合適的人才在哪里?”一家招聘企業的負責人說:“我們這種企業傾向有經驗有實力的人,能‘對上眼’的很少! 一位應聘的年輕人說:“誰都知道依靠名氣大的公司可以使自己迅速成長起來,但問題是這樣的公司需要的不是我這樣的新手,而是精英!
可是精英畢竟是金字塔的頂層,對于底層的龐大的從業人群,他們又將何去何從?行業需求與人才儲備之間存在的巨大缺口如何縫合?北京工業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所長王國華認為,現在教育的唯學歷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創意人才的成長。國內的學校和社會培訓機構對創意人才的培育,課程設置也不合理,大多是做表面文章,例如,動漫教育不設置人文、歷史課程的教育,僅局限于技術的培訓,這樣永遠出不了動漫大師。正如文博會上用人單位所言:“這樣的畢業生沒法用,還需要到社會上培養好幾年”。
創意時代,財富來源于思想和智慧。而沒有知識積淀的頭腦,思想和智慧何來?
創意專家周鴻鐸說:“文化創意產業通過對知識資源的開發利用而衍生出無窮無盡的新產品、新市場,‘根’是文化,‘本’是知識!
臺灣著名創意大師賴聲川的創意學認為:創意人人都有,只是有個屏障,而取得的過程就是要除掉屏障。如何除掉這個屏障,或許唯靠“根”和“本”。
總之,成功創意的基礎,是扎實的知識和文化素養,而不是靈感乍現。
第四屆文博會告訴我們,創意正在走出它原有的設計范疇,文化也正在拓展其更豐富的商業價值。文化與創意結合,改變了很多商品冰冷的面孔,讓商業世界散發出更多經久耐品的味道。
“世界文化創意產業之父”約翰·霍金斯說過:“創意,本就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梢钥隙,明年的文博會和今年的不一樣,它留給人們更多的是想象與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