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新沂市港頭鎮新圩村投資約200萬元、可供500戶農戶生活用氣的秸稈氣化站試運行,這是新沂發展“低碳農業”的又一成果。該市通過發展“低碳農業”,走出了一條有效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新途徑。
秸稈變成致富產業秸稈搖身一變,成了建筑用的瓦。這不是神話,它是新沂市時集鎮超薪防火板科技有限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將小麥、玉米等作物秸稈粉碎后,利用其植物纖維,再添加水與化學原料,生產出高強度秸稈聚合防火板,年消耗秸稈1250萬立方米,產值1.2億。
新沂是農業大市,秸稈資源豐富,每年產生的作物秸稈量達40余萬噸。為減少秸稈焚燒現象,新沂市采取多種途徑開發利用秸稈。每到農忙時節,新沂各地農民爭相購買秸稈打捆機,回收的麥秸、水稻秸稈、玉米秸稈直接送到需要該原材料的企業。據超薪防火板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企業收購的秸稈價格每噸在200元左右,每年收購10萬噸,可增加農民收入近2000萬元,周邊地區的農民銷售秸稈人均增收100元左右。秸稈制作工藝品。農民用玉米皮、麥秸稈為原料,編制成各種工藝品,共有四大類、幾十大系、1500余款產品,在國內外家居用品市場占據越來越大的市場份額。秸稈催生出食用菌新興產業。目前新沂年產10多個品種食用菌600多噸,利用秸稈5萬余噸,每年實現經濟收入總值300多萬元。
沼氣“點燃”幸福生活一處處農家小院掩映在樹林中,一條條平整的水泥路縱橫交錯連接著家家戶戶,涂白的樹干、墻面顯得格外潔凈衛生,新建的沼氣池及配套改建的豬圈、廁所排列整齊……一派新農村建設的和諧景象,這是時集鎮馬廠村實施“一池三改”工程后產生的喜人變化。
在新沂各地農村,除建設秸稈氣化集中供氣工程外,實施的“一池三改”沼氣工程,實現了人、畜糞便自流入池,使農村有機垃圾全部資源化,產出的沼氣用于農戶做飯、照明、洗浴,沼液、沼渣可用于養魚、浸種、種植無公害蔬菜和糧果等,形成資源利用的良性循環。農民鮑金山建設30立方米沼氣池,并建立了以30多頭生豬養殖、2畝設施瓜菜大棚、6畝常規菜和2畝魚塘為主的10畝小型生態農場,形成了多級節能、增效生態循環體系,2008年鮑金山純收入達5.1萬元。據初步調查統計,新沂已建成的1萬多個戶用沼氣池,年產沼氣3060萬立方米,可給農戶帶來直接經濟效益750萬元左右,戶均增效750元。
沼氣牽出循環經濟鏈。各地在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中,大力推行畜—沼—糧、畜—沼—果、畜—沼—菜等科學種養模式,促進了種植業與養殖業的良性循環,既提高了養殖效益,又改善了人居環境。
節能減排融入田園目前,新沂各地農村運用測土配方施肥實現節能減排、增產增收,引導更多的農民科學種田。
近兩年來,新沂針對一些地方農民無序施用化肥,致使土壤結構惡化,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的狀況,按照“測土配方、科學施肥、節本增效、保護環境”的要求,大面積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補貼縣項目,已取得明顯成效。據測算,一般農戶按照專家確定的配方進行小麥施肥,每畝節約施肥成本30元左右,且畝產量比沒有進行測土配方施肥的農戶多60公斤左右,每畝增收100多元。
去年該縣實施小麥配方施肥面積66萬畝,水稻推廣配方施肥面積28萬畝,并在花生、瓜、菜等經濟作物上點片示范推廣萬畝。據統計,稻麥兩季畝節本增收97.72元,全市共增加收入4897萬元,成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新支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