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是真的火了——光新浪一家,開通僅一年注冊用戶數就超過兩千萬;號稱“微博女王”的演員姚晨,擁躉超過265萬。即使是同為新媒體的博客,也只能甘拜下風。
但身處注意力經濟時代,微博如此大的社會影響力卻沒能轉化為生產力,頗讓一些人感到吃驚。分析師指出,尚處稚嫩階段的微博,目前還無暇顧及賺錢。同時,在各界紛紛暢想微博商業模式時,另一種地下經濟也正在興起。
中國微博第二代 困惑依舊
意見領袖齊聚、信息裂變式的推送,讓微博成為一系列事件的輿論中心。最新的事例是科普作家方舟子連續發微博,炮轟著名“打工皇帝”唐駿學歷造假,引發了一場輿論風波。
國內官方機構的紛紛入駐,也側面印證了微博的社會影響力。北京、廣東等地公安局開通公安系統微博,加強與民眾的互動。
不過,盡管注冊用戶數一年內超過2000萬,微博在營收方面仍乏善可陳,未找到“殺手級”的收入來源。即使是規模最大的新浪微博,也尚未實現盈利。
新浪微博公關部毛濤濤在書面答復中稱,國內微博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成功的微博營銷離不開成型的產品、成熟的用戶、開放的企業。微博的商業化問題,目前還不在我們的考慮范圍之內,我們目前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完善產品,提高用戶體驗。
互聯網專家劉興亮分析,目前新浪微博的盈利點主要是廣告和品牌推廣活動,與前期投入相比可以忽略不計。由于背靠實力雄厚的門戶網站,微博團隊們并不急于賺錢。比較互聯網的歷史,一個新的應用從出現到盈利一般需要兩三年,目前談盈利還太早。
但事實上,國內的微博已處于第二代,即門戶網站時代。以“飯否”、“嘰歪”等為代表的專業微博網站早在2007年已開始了探索。相較Twitter在流行話題推廣、實時搜索等領域的不懈努力,國內微博尚未出現令人眼前一亮的商業模式。
艾瑞咨詢分析師曹笛表示,目前國內政策監管前景還不夠明朗,多少削弱了微博創新的動力。微博的市場規模、占有率不夠大,內容源還不夠多,這些都有待政策明晰,才能進一步推動微博的發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