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購的大行其道,作為網購的升級版——團購,目前是熱火朝天。身為團購擁躉的團奴們,在城市中比比皆是。
但是,在日益頻繁的團購過程中,不少團奴都抱怨曾遇到消費陷阱:商品信息誤導,在網站上團購物品照片與實際不相符;服務陷阱,服務商家對團購客戶另眼看待、差別待遇;還有團購量陷阱,利用虛假團購人數造成哄搶假象……調查發現,針對團購中所暴露的交易陷阱,維權起來依舊十分困難。
圖片與實物對比:為啥縮水了?
“一次團購,竟然讓我見到了‘史上’最小蛋糕。”團奴魯女士提起自己幾天前的一次團購遭遇,就心情郁悶。
她介紹,自己所參團的這份烘焙套餐,定價為18元,內含蛋糕、面包、配餐和飲料。當時有不少網友在群里都表示很劃算,所以購買人數很多。
但當她帶著兒子去就餐時,卻發現實際所購物品分量相當少。“那個小蛋糕,五歲的兒子幾乎一口就吞下去了。”魯女士表示,這份套餐與其說是體驗,還不如說是一個“魚餌”。看著孩子可憐巴巴的眼神,魯女士只得又掏錢買了20多元錢的蛋糕,才算安撫好孩子肚子里的饞蟲。
而同樣的遭遇,李先生與女友也遭遇到了。當他持所團購的美食券在一家飯店吃飯時,卻發現自己所吃食物的盤子,比別人的小很多。
在團奴QQ群里,記者見到了不少類似的投訴。有經營商家表示,這種團奴遭遇其實很普遍。“因為團購已經把商品的價格降得很低,商家為了找齊差價,自然而然會想方設法從實物上找回成本。”
差別待遇+附加消費:誰受得了?
幾乎每種消費類團購券,都注明要“提前出示”。但提前出示的后果,往往是給顧客帶來差別待遇和附加消費的負擔。很多團奴通過對比,也表示難以承受。
“每當我們在出示團購券的那一刻起,身上就被貼上了標簽。”有團奴在網上發帖表示,在個別飯店使用美食券時,總會有被當成二等公民的感覺。
例如,不能坐在舒適的位置上,只能被安排在別人都不愿意坐的位置;不僅飯菜數量有減少,樣數也可能被減少;就餐中,還可能被服務員時時“騷擾”,問是不是要加餐……
有長期團購的團奴表示,其實部分團購信息看似極為優惠,可一旦加上了差別待遇和附加條件,實際帶來的優惠幅度會明顯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