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蓋未來十年12大領域 力爭今年增長快于工業
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化繪就路線圖
本報訊 (記者 徐瑞哲)從新能源到新材料,從民用航空制造到海洋工程裝備,從電子信息制造業到軟件及信息服務業——上海九大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加之云計算、物聯網、智能電網3個新增領域,在未來十年應沿著怎樣的技術路徑推進?市經濟和信息化委、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合作立項,近百人研究團隊歷時一年、十易其稿,終于繪就《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化領域技術路線圖》,并在新年之際通過了專家評審。
作為一種戰略集成規劃工具,技術路線圖用于研判產業技術發展的優先順序,指導科技創新管理與資源配置,驅動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負責這項研究的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校長、課題組長汪泓表示,多領域高新技術產業化是關系上海未來的重大戰略,應努力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長快于全市工業,而在“十二五”開局之年,這成為上海經濟工作目標之一。
高新技術產業化強調自主創新,技術路線圖為不少產業領域的國產化率設定了較高臺階。在能源板塊,我國核電機組的在建規模世界第一,上海地區是國內最早的核電發展區域之一,根據當前上海裝備制造能力,專家建議即將開建的核電項目達到70%至80%的國產化率。我國也是風電大國,路線圖顯示2012年上海制造的大型風機關鍵零部件國產化率應達65%,而2017年在更趨大型化的海上風機中,這一比率應提升至75%,到2020年便可形成較為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與此相關的是降低國外技術依存度。根據路線圖,未來幾年,上海生物醫藥板塊中的醫療器械自主研發產品的市場占比將過半,該行業對外依存度從目前的70%降至30%以下。
各種高新技術的加速產業化將極大促進城市經濟結構更趨優化,發展方式變得更為“綠色健康”。譬如新能源汽車產業化技術路線圖表明,2012年上海將形成超過4000輛新能源汽車示范規模,并規劃世博園區、崇明生態島、國際汽車城、虹橋綜合樞紐、臨港新城5個應用示范區,同時市中心一批百年公交線路將全部由電動車擔綱,這一高新產業將直接服務于城市環境與能源建設。而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是各大高新技術產業化領域中唯一的服務業板塊,其發展路徑顯示:該產業所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將逐年提升,目前這一比重已進入劃分全市支柱產業的 “5%區間”,而2012年比重可達6%,2020年可達8%。據預計,其年均18%的增速將高于全市服務業水平。
12份高新技術產業化的路線圖并非分割孤立,而是交叉互補,重在聯動上下游及整個“流域”,全面提升產品鏈、服務鏈和價值鏈水平。在裝備板塊,路線圖確立了4個重點發展方向:火電、輸配電、大型鍛鑄件、城市軌道交通。其中,前三者與能源板塊高新技術產業息息相關,而先進軌交裝備與城市交通建設相輔相成——規劃至2020年,上海將建成軌交線路超20條,總運營里程逾千公里,由此上海也將成為全國軌交裝備制造業的重要城市。而新材料板塊優先發展的四大品類:特種鋼、高分子材料、電子材料、能源材料,也無一不是其它高新產業的“基礎建材”,到2015年這一產業的生產效率可提高25%、并節能15%,帶動周邊產業科技進步。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