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放松,放松就吃虧了!”近日,這句盛傳業界的關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在公開場合對汽車企業的“暗示”,頗受關注。
據悉,董揚所稱“別放松”指的是汽車的油電混合技術。有消息人士透露,今年內,《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將正式出臺。該《規劃》對新能源汽車進行了更加細致科學的劃分,并加大了財政補貼力度,并且,曾經被冷落的油電混合動力汽車,也將被列進政府大力鼓勵的產品序列。
對于上述信息,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晏一平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從政策取向上看,的確是要加大對普通混合動力技術的支持力度!
在電動汽車全球大躍進的背景下,這個消息讓一度寂寞的混合動力汽車重新成為話題。
新能源汽車盛宴
新能源時代離我們到底有多遠?似乎很少有車企能夠回答。但是,這并不妨礙它們開發新能源汽車的速度和決心。
能源的緊缺及全球節能減排呼聲的高漲,將碳排放大戶的汽車產業推向了風口浪尖。發展新能源汽車、混合動力汽車、更節能的傳統汽車已經成為全球汽車界的共識。豐田、本田、寶馬、通用、奔馳及大眾等汽車巨頭更是早已啟動新能源汽車項目的研發和探索。
新能源汽車是指采用非常規的車用燃料作為動力來源,綜合車輛的動力控制和驅動方面的先進技術,形成的技術原理先進,具有新技術、新結構的汽車。包括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等。
1997年,豐田推出第一款新能源汽車普銳斯,奠定了其在新能源汽車的領先地位。目前,普銳斯全球銷量已經突破200萬輛。有消息稱,2012年,豐田純電動車FT-EV量產版將正式投產。
在汽車混合動力技術潛心多年的本田汽車始終沒有停止新能源汽車研發的腳步。1999年,本田就發布了“FCX-V1”燃料電池試驗車,2002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家實現商品化銷售的燃料電池車生產廠家。而本田利用燃料電池車研發過程中積累的技術研發的純電動車,將于2012年投放日本和美國。
在電動驅動技術領域研究多年的寶馬汽車曾在上世紀70年代小規模生產了使用鉛酸蓄電池的寶馬1602,在接下來的30多年里,寶馬集團相繼推出多款電能驅動車型。2008年,寶馬集團推出純電動車MINI E,這是高檔品牌中第一款能夠日常使用的純電動車。而寶馬品牌第一款全電動車Active E也將于2012年在中國開展實路測試。
2010年6月,技術型巨頭大眾汽車推出5款新能源汽車,包括3款純電動汽車和1款油電混合動力汽車以及一款中德合作研發的朗逸電動汽車。據悉,這三款純電動汽車均采用鋰離子電池,續航能力可達130—150公里,并且幾乎全部在2013年可投產上市或者量產。
在2011年上海車展上,新能源成果成為整個展會中的一大亮點。各大車企密集發布的新能源車型令人眼花繚亂。據悉,此次車展上亮相的新能源汽車共有86輛,本田、福特、大眾、豐田、通用、中國吉利、奇瑞、華晨、比亞迪等汽車公司此番紛紛推出了新能源車型,希冀搶占未來市場。
電動車神話
技術成熟的國際巨頭大肆起舞新能源市場的同時,中國本土車企絕不甘心落后,在發展新能源的道路上,中國車企甚至一度以“彎道超車”的姿態參與到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角逐中。
“彎道超車”的依據來自于2001年政府在科技研究領域啟動的“863”計劃,在這項計劃中,中國率先啟動了純電動、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發和實踐。一些業界人士認為,相對于西方汽車企業長期專注于傳統汽車技術的現實,中國車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占據了先天的優勢,經過多年的研發和技術攻關,中國車企已經完全有條件與外資汽車巨頭在同一水平線上進行博弈。
為鼓勵本土企業發展新能源技術,中國政府更是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計劃。
2009年3月,中國政府正式發布《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提出了以新能源汽車為突破口,形成新的競爭優勢,鼓勵和支持的態度非常明確。
同期,《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實施,在公共服務用乘用車和輕型商用車方面,節油率在40%以上的混合動力汽車,每輛可獲5萬元補貼;純電動汽車每輛補貼6萬元;燃料電池汽車每輛補貼25萬元。
“彎道超車”不僅體現在中國車企在新能源汽車技術上的決心,更體現在新能源路徑中發展順序的不同。
公開的觀點認為,在以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中,純電動汽車包括插電式電動汽車,將成為汽車發展戰略的主流,燃料電池汽車將成為未來汽車產業制高點。而混合動力汽車將成為傳統汽車節能減排技術升級的主要途徑。
有專家稱,由于中國汽車工業起步較晚,汽車技術相對薄弱,在節能減排的需求下,發展混合動力汽車是比較理想的方式。但另有觀點稱,我國可以通過大力興建充電站,加速發展鋰電池技術,來實現跨越式發展,這種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引領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方向。 而2010年6月正式實施的《關于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中,甚至將油電混合動力產品只是歸入了“節能汽車”類別,其補貼金額僅是象征性的3000元;而對純電動汽車和插入式電動汽車的補貼力度分別達到最高6萬元和5萬元,混合動力汽車已經悄悄被排擠出大力補貼的序列。這不難看出政府對發展純電動汽車的決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