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并非是在創新工場成立之初就已形成的邏輯。
“加速計劃是工場最早形成、也是最核心的孵化計劃。”同時負責這三類孵化計劃的市場經理白潔這樣向南都記者解釋,“正如開復在成立創新工場之初所說的,我們最希望吸引到的是那些大公司里的職業經理人,他們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行業背景,想要開始屬于自己的事業。這批人是最容易培養成創業者的,而創新工場正好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在初期能完全專注于產品研發的創業環境。”
毫無疑問,另兩個孵化計劃是后來在加速計劃的基礎之上,按照創業者的資質不同,上下延伸而來。
“實際上,我們一直是在摸著石頭過河。”陶寧回想起自己在去年9月加入創新工場時,內部仍不停在討論著工場究竟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定位。“因為誰都沒有做孵化期的經驗,所以只能邊干邊試錯。”
2009年工場初創時,因為預測到移動互聯網將在未來兩三年內陸續迎來基礎軟件應用、游戲社交和電子商務及本地生活類應用的爆發期(詳見《南方都市報》2011年1月31日C 13《移動的“商情”》),創新工場創始人兼管理合伙人汪華建議將其列為重點關注行業。
然而,當時在移動互聯網上創業又符合創新工場投資思路的團隊并不多見。于是,李開復和汪華決定,先借鑒“IdeaL ab”的模式,由工場提出具體的方向思路,再招募團隊進行產品研發。現在,在豌豆莢項目中負責產品的王俊煜就是在那時加入的。而與豌豆莢同時啟動的項目,還包括安卓手機操作系統“點心”和第三方應用商店“應用匯”。
此后,隨著張亮、黃繼新等工場投資經理四處奔波、尋找項目而拉入“加
速計劃“的創業團隊逐漸增多,加上兩期”助跑計劃“所招募的14個創業團隊,目前,創新工場的孵化項目(包括已畢業項目)數量達到了35個,參與人數超過600人。
“這就算是我們現階段的一點小小的成績吧。其實,這個速度已經讓其他很多孵化園都瞠目結舌了。”工場新聞發言人王肇輝表示。
不過,在陶寧眼里,即使到今天,工場的孵化流程依然在不斷修正。“一開始做 助跑計劃 的時候,我們曾有過一些天真的想法,認為他們經過3個月時間的孵化,應該可以找到自己的路。但實踐發現不行,所以我們才增加了 D em oD ay 的環節和后續1個月的畢業準備期。”
在細節方面,原本一周四次的講座也因為有工友反映“活動太多,會耽誤產品開發”而減少到一周兩次,由工場內的全職專家或邀請外部嘉賓與工友們分享從產業方向、產品研發到用戶體驗、市場策略等各種經驗。除此之外,每個項目還配備一名投資經理,負責協助工友們解決從工作到生活,甚至家人、朋友的各種困惑,白潔笑稱“自己儼然就像是一個創業團隊的 保姆 ”。
“就在前兩天,還有一個已經畢業了的團隊找回工場,問我們的法務官有關并購的知識,于是裘伯純(創新工場法務官)就有多了一項新工作。”陶寧聳了聳肩,有些無奈地說道,“所以,如果你讓我現在去制定一個未來一年的預算和發展規劃,我可能真的沒法給你,我只能根據創業團隊的實際需求來變化。”
好在這門“為他人做嫁衣裳”的差事,在今年年初終于率先得到了一部分V C們的肯定。今年春節前后,點心、豌豆莢、知乎、點點都陸續獲得了金沙江創投、紅杉資本等機構投資方的A輪融資。
陶寧坦承,與加速計劃里的項目相比,創業團隊資質更稚嫩的助跑計劃要被外界認可其商業價值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不過,所幸的是,這類風險更高的孵化項目即使失敗了,團隊成員也有機會加入工場中其他的孵化項目,而不是一味地向外流失。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正是助跑計劃現階段的價值所在 吸引人才,并進行內部培育。
外部“創業軍團”
自2010年下半年以來,新加入移動互聯網的創業軍團層出不窮,其中更有不少已獲得外部投資方的支持。
在這個產業興起之初,人們總習慣于稱移動互聯網創業是在“拜山頭學藝” 創新工場系、雷軍系、騰訊系等等。
其中,天使投資人兼小米科技創辦人雷軍曾對移動互聯網創業總結過一套“歸零理論”,即在他看來,移動互聯網跟傳統互聯網完全不同,遵循不同的游戲規則,在2010年前進入的創業者必須歸零才能成功。而同樣也是堅定歸零派的Frost& Sullivan首席顧問王煜全,則更極端地認為,在2011年前進入的創業者都必須歸零。言外之意,即便是當下最具代表性的兩座“山頭”創業工場和雷軍,亦需歸零。
事實上,自2010年下半年以來,新加入移動互聯網的創業軍團層出不窮,其中更有不少已獲得外部投資方的支持。而對于原本占盡先發優勢的創新工場系成員來說,這也預示著第一場即將到來的挑戰。
首先,在與硬件緊密相連的O S手機操作系統領域,與創新工場的“點心”最直接針鋒相對的即是雷軍系的小米手機、阿里系的天語阿里云以及百度或將在今年年度推出的“秋實”操作系統。
雖然搭載著點心系統的夏普手機早已推向市場,但為了盡可能鞏固自己的先發優勢,點心項目C O O黃莊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一再表示,除了與高端品牌手機廠商合作之外,點心也正在考慮與更多華強北起家的初創品牌手機廠商接觸,以及是否要進入刷機市場。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