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回溯到八年前,三一重工初登A股市場之時,公司凈資產近6億元,凈利潤近2億元。而上市兩年后,股權分置改革之前,三一重工總市值已達約40億元。但這僅僅是剛剛起步,隨后只用了六年時間,這家公司的市值就增長超過33倍,達到了1370億元(截至2011年6月30日)。
市值的劇增,不僅將持有上市公司30%以上股權的梁穩根一舉推上了“中國首富”的寶座,而且在持有股權的公司管理團隊中造就了一大批億萬富翁。
在市場制度規范遠未完善的中國股市,大股東的“暴富”背后,似乎總是跟隨著無數的流言與黑幕。這一次也不例外,梁穩根成為新科首富之后,諸多質疑也隨之而生——三一重工的市值是如何爆炸性增長的?
在調查梳理了三一重工2005年以來的財務資料后,南方周末記者發現,這一系列“財富效應”的發端,似乎正起源于2005年的股權分置改革。
“紅股模式”
縱覽三一重工市值劇增的過程,一個頗為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公司市值規模的增長,與其股份流通規模的擴張之間,總是保持著某種微妙的平衡,從而使得公司股價與市盈率維系在一個對投資者具備吸引力的合理位置。
對于像三一重工這樣業績高速成長的公司而言,一個重要的管理手段,就是在每年公司分紅時向全體股東贈送紅股以取代現金分紅:紅股的分配一方面可以大大減少公司為分紅而支付的現金,降低公司經營的負債比率;另一方面因股份規模擴大而下跌的股價,在公司業績高速增長的支撐下,很快會回升至符合市場預期的合理價位。
實際上在上市后的2004年,三一重工就以資本公積金10股轉增10股的送股模式,將公司股份規模擴大到了4.8億股。
但在股權分置結構限制下,這一“紅股模式”面臨著難以逾越的障礙:由于大股東股權無法流通,因此雖然獲得同等比例配股,但卻無法分享相應股權下的流通收益——這意味著流通股東獲得了豐厚收益的同時,大股東卻只收到了一張遙遙無期的兌換支票。
在這一制度約束下,上市企業控股股東要么以高額現金分紅獲取收益;要么干脆不分紅,再以關聯交易等方式將公司利潤甚至資產轉移。而這兩者都將令上市公司未來的持續競爭力受到極大損害。
正是這一現實的利益考量,使得身為民營企業的三一重工,卻在為國企“量身訂做”的股權分置改革中,不惜付出巨大代價來換取“全流通第一股”的桂冠。
在打通了“全流通”的制度阻礙之后,上市公司的“送股擴張”模式終于得以暢通無阻: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后的2006年底,公司再度以10送10的模式將流通股份擴張到9.6億股。
此時凈資產50億元的三一重工,按2007年的股價高位70元計算,公司市值已達670億元之巨。
此后三年時間里,三一重工再度以分紅配股、定向增發等模式,將股份規模擴張至24億股;2010年9月底,公司再度以10送11的比例大手筆配送紅股,將流通股份規模一舉推至50億股,公司市值隨即突破千億元大關。
而在2011年中報中,公司又以10送5的方案,將股份規模推至76億股。而公司董事長梁穩根更在此前表示,公司的年度目標之一,是讓三一重工市值達到2000億元。
對此有投資者調侃道,只要年底再來一次“10送5”或者“10送10”,“區區2000億不在話下”。
但是對于作為上市公司的三一重工而言,“區區2000億”卻遠非推出一個送股方案那么簡單,而是需要實實在在的經營業績來做支撐。
在這一點上,三一重工過去數年表現不俗:在流通股規模增加了30多倍的同時,三一重工的市盈率卻長期維持在30倍以下,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市盈率區間分別為8-20倍和11-15倍。
市盈率的穩定,意味著公司在大手筆分紅帶來流通股規模增加的同時,公司的銷售收入與凈利潤也在以相近的比率高速增長。正是這一真實的利潤增長,將三一重工的分紅模式與市場上某些通過股票的拆分合并以達到“圈錢”目的的市場操縱手法區分開來。
“大股東做莊”
早在股權分置改革階段,三一重工就曾公告大股東購入公司股票:在2005年6月至2006年10月期間,三一重工兩次公告大股東三一集團分別投入不超過2億元資金增持公司流通股權。在此期間,三一集團及其關聯公司累計從二級市場增持約2400萬股流通股,占總股本的5%。
對控股股東而言,此舉或許是為了穩定投資者情緒、并顯示大股東“與公司共命運”的決心。然而卻隨即引發了市場的多方質疑:有媒體在查詢公司資料后指出,公司在第二次公告增持股權的同時,卻在高位悄然減持第一次增持的股權并獲利,有大股東利用信息“做莊炒股”的嫌疑。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