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當時正利用個人博客“攪局”凱雷收購徐工案的公司執行總裁向文波(博客),更因一句“大股東做莊是個好東西”的冒失之辭而引發了諸多媒體的口誅筆伐,最終不得不公開道歉。
時隔數年之后回顧這段插曲,有研究者指出,向文波當時所說的“做莊”,其實就是今天證券市場中流行的“市值管理”,只是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以“做莊”一詞來表達引起了諸多誤解。
在成熟資本市場中,市值管理理論早在多年以前便已經形成了一門專業學科,其理論核心正在于如何利用公開信息發布,對市場投資者進行合理的“預期引導”。
但在2005年中國股權分置改革尚未完成的市場背景下,上市公司股東利益被人為地劃分成了“非流通股東”(控股股東)和“流通股東”兩大收益模式截然不同的團體。在這一市場結構下,非流通股東借助信息優勢炒作上市公司股票,惡意侵吞中小投資者利益的事件層出不窮,“做莊”也成了中國股市多年難愈的制度腫瘤之一。
在這一背景下,剛剛完成全流通改革的三一重工大股東便公然入市“炒作”自身股價,自然引發了諸多質疑。而公司“低進高出”滾動炒作的手法和足以影響市場供需變化的5%增持比例,也確實難以避免“炒股謀利”和“操縱股價”的嫌疑。
該上市公司還曾一度“誤入歧途”:在2006年至2007年期間,公司投入近3億元,進入二級市場炒作其他公司股票,盡管在2007年股價高峰期為公司帶來數億元的賬面盈利,但到2008年金融風暴中,卻成為了數億元投資虧損的源頭。
好在上市公司管理層“迷途知返”,在2007年年報中承諾,將于2008年8月底前退出二級市場股票投資,而上市公司至今為止確實也再未涉足股票二級市場投資。
分批注入資產
過去10年中,三一重工以混凝土機械業務起步,在積聚資本和核心競爭力的同時,逐步拉長戰線,時至今日,已經發展成為集混凝土、挖掘、起重機械業務于一體的綜合業務制造商。
而這一相關多元化戰略,在上市后的證券市場中,被演繹為數次大規模的資產和業務注入,在為控股股東帶來豐厚收益的同時,也為上市公司業績的高速增長帶來了強大的后續動力。
據中投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在2003年公司上市之際,正是三一重工營業收入增速高達104%的第一個增長高峰期,而在上市兩年后,由于市場競爭加劇與房地產調控的影響,營業收入增長率急劇下降至2005年的-4.47%。
在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后,上市公司的履帶式起重機等新產品陸續上市,將公司業績增長帶入了另一個營業收入增速高達80%的增長高峰,而公司于2007年注入的旋挖鉆機等業務,亦緩解了單一業務業績下滑的過程,令公司直至2009年依然保持著20%的收入增長率。
而到了2010年,公司再度大規模注入挖掘機、汽車起重機等新業務,將上市公司業績再度推至近80%的營收增長高峰,并在2011年上半年保持著同樣的增速。
據公司公告顯示,數次資產注入,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帶來了不低于50億元的現金收入。值得一提的是,控股股東借以注入資產的載體公司三一重機與三一汽車,在被收購前即與上市公司有著大量關聯交易,由于信息披露有限,外部投資者很難判斷大股東是否利用交易向這些關聯公司輸送利益,在關聯公司成長至具備足夠市場價值后,再以市場價格轉手“倒賣”給上市公司。
面對投資者的這一疑慮,控股股東三一集團在2011年半年報中再度做出承諾:在分步驟將現有工程機械產品和業務整合進入上市公司后,三一集團不再開發、研制新的工程機械產品,未來的全部產品將由上市公司自身培育、孵化,并進行產業化。
按照這一承諾,未來的上市公司雖然可能面對新業務開發失敗的風險,卻大大減少了大股東利用關聯交易輸送利益的可能性。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