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相比倒賣“紅油”,從東南亞成品油市場獲取穩定油源則是“實力”相對雄厚的走私團伙的另一關鍵渠道。
本報記者多方調查得知,在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省份,存在一批披著正當貿易進口外衣的貿易公司,這些公司中很多都在新加坡設有分公司,或者辦事處,一邊從事合法貿易,也一邊暗箱運作成品油走私。
“近幾年海關查獲的走私案件中,以這種形式隱蔽從事的走私案件具有代表性,這也對海關的監管力度提出了挑戰。”杭州海關一名人士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本報記者了解到,由于各海關管轄范圍內船只往返頻繁,逐一排查缺乏可行性,而這卻恰恰給了“油販子”可乘之機。
更為瘋狂的是,油輪運輸公司的往返油輪與停泊碼頭的油販里應外合的卸油舉動也在夜幕下頻頻上演。
“油販都有自己的船只,并配備了電泵、輸油管、油倉,油輪拋錨后就迅速將輸油管與油輪的閘門對接,然后開啟電泵抽油。”上述知情人士對本報記者說,“一次不能抽太多,第一油倉容量有限,第二‘油老板’也怕被發現。”
“油老板”實則是運輸油輪的船長,其以航行過程中發生側漏為由與“關系”好的油販合作也成了業內路人皆知的默契。
躲避監管
“一批貨到后馬上開動機器,加工完后又馬上拉走,如此反復運作。”
為躲避海關抓捕,這群習慣了晝伏夜出的人所采用的手段也極其多樣。
“以‘紅油’為例,除了直接出售外還有一部分會進行秘密加工褪色,與市場上流通的柴油基本上一樣,運輸途中被查的風險也相對較小。”內幕知情人士說。
多位民間石油人士向本報記者證實,在地理位置相對偏遠的地區,一些“公司都在該地建有加工廠”,由于地點隱蔽,海關的排查范圍也難以覆蓋。據本報記者了解,有些加工廠甚至建在了離岸較遠的孤島之上,其中,浙江由于無人島數量較多,此類現象也最為突出。
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在技術上,對“紅油”進行加工漂白幾乎無難度可言,且效率極高,與此同時,為分散被查獲風險,“油販”在運輸途中則采取分批進行,油庫一般也都為“零庫存”。
“一批貨到后馬上開動機器,加工完后又馬上拉走,如此反復運作。”知情人士說。
本報記者了解到,行動細節安排有序的“油販”陣營中,除了海上船只運輸外,在陸路還有運輸車隊參與其中,“有油罐車,也有被改裝了的普通貨車。”
而對于運油車的改裝,“油販”們的手段也五花八門,本報記者曾在山東東營、濰坊等地調查發現,活躍于灰色交易市場的油品運輸隊伍中,一些普通貨車乍看并無異樣,而除了正常的外掛油箱外,貨箱內則暗藏玄機,并配有大口徑的油管。
“之所以配大口徑油管就是為了在卸油時縮短時間。”知情人士說。
除此以外,將正規油罐車進行改裝,在油罐內加置暗格,在車底另開出油口,以及利用報廢車運輸等皆是“油販”躲避檢查的手段。
而在具體交易上,“油老板”們的策劃也極其嚴密,本報記者了解到,在交易過程中,部分買家會將交易場所定在公海海域,接駁后迅速銷貨,各個環節一氣呵成。“接頭時也都有暗號,交易的規則也各種各樣。”
據了解,2011年9月,上海海關破獲的一起成品油走私案中,買賣雙方就將一元錢人民幣作為交易信物,接頭暗號則是鈔票的后四位數字。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