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壽衣,短信恐嚇,深夜電話騷擾……5月中旬至今,一件件淘寶糾紛駭人聽聞,兩個出鏡率奇高的身影:職業差評師、職業刪差評師,也浮出水面。
近日,一位成都職業差評師接受成都晚報記者采訪,揭示了他們利用淘寶信用評價體系的規則漏洞,形成“差評業”的灰色產業鏈。
獵手
成都職業差評師 揭開灰色產業鏈
受雇扳倒對手 “差評大單”最賺錢
黑框眼鏡,休閑襯衫,隨身帶著IPAD。80后鄧先生是成都某公司的IT工程師,月收入不低;但是,他還有另一重并不光鮮的身份——職業差評師。“不需要太多技術,淘寶規則本身就有漏洞。”近日,他向成都晚報記者透露:職業差評師每月給他帶來的灰色收入高達數千元,有時甚至超過本職收入。
集“群”狩獵
“我最早是幫女朋友的網店刷信用、刷好評。”鄧先生說,當時他和許多中小賣家聯合建立QQ群,互購商品制造虛假交易,互留好評、刷信用、刷鉆。由于刷信用越來越難,他和一些群友轉向職業差評師,由于轉型早、組織得力,算是職業差評師中較高級別的。
據了解,目前打著差評師名號的QQ群有近百個,規模大的有400多人。鄧先生所在的群屬于中等規模,每天有五六十人在線,一天可能“獵”到約10個目標。
據了解,信用級別在鉆石以上的中小店鋪是職業差評師重點關注的獵物——通常他們與店主直接溝通,期望直接拿錢。
雙面間諜
鄧先生稱,許多職業差評師是“雙重身份”,兼具職業刪差評師。而他也在兼職接一些刷好評的散單,“我們大部分人都是雙面間諜”。
“刪除一個差評,需要不斷地打電話騷擾對方,性價比低且曝光風險大,職業差評師明顯更賺錢。”
差評大單
“(職業差評師)最賺錢的部分,并非一般人講的直接找買家的麻煩,而是打擊對手的差評大單。”鄧先生稱,有的淘寶賣家忌憚同行,就會雇傭職業差評師,通過惡意差評扳倒競爭對手,也是業內所稱的“差評大單”。
“差評大單”需要事先談妥價錢,由“買主”提供對方的店鋪名稱、掌柜ID,當職業差評師按照指示在對方店鋪拍貨后,購買差評者負責匿名代付貨款,之后職業差評師為對方打上差評。
對于“刷好評”,現在較為流行的是在“我拍互動”等網站接任務。“賣家會把刷信用的任務發布在網站,職業刷手綁定多個淘寶小號,完成任務領取點值。”鄧先生說,這些點值可以兌換成真實貨幣。
收入上萬?
對于職業差評師月入上萬元的傳聞,鄧先生并沒有正面回答。
“差評大單,做得好的,完全有可能。”他說,每個差評的收益幾十元至上百元不等,月入數千元完全沒有問題;差評大單則根據被攻擊的店鋪級別而定,需要扳倒的店鋪級別越高,收益也就越大,“這樣的差評大單可遇而不可求,但一單最少上萬,肯定抵得上平常好幾個月的收入。”
“我每個月的薪水大約在5000-6000元,做職業差評師有時還會超過工資收入。”鄧先生說。
癥結分析
淘寶信用體系 過度依賴差評
據今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1.94億人,網絡購物使用率提升至37.8%。目前,電商都推出了對賣方的信用評價服務。而近期的淘寶小二腐敗、壽衣門等事件,讓其信用評價體系成為焦點。
“對在線購物消費者而言,僅憑網上的幾幅圖片和商品介紹來判斷真假,”昨日,易觀國際分析人士表示,“這正是網上交易過程中信息嚴重不對稱的體現。”
“問題的癥結在于淘寶這種電商信用評價體系的漏洞——現在的淘寶網購評價體系對好、中、差評的結果過于依賴,亟需完善。”該分析人士指出,賣家見到差評就緊張,久而久之形成龐大的“差評刪除需求”。
有需求,自然會有市場來滿足。寄生在淘寶信用評價體系上的灰色人群,為賺錢不擇手段,漸漸形成“職業刪差評”“職業差評人”等灰色產業。
受害者
淘寶店主爆料 遭遇狩獵差點倒閉
投訴無果被迫“臥底”
3小時10余賣家遇害
職業差評師“橫行”淘寶江湖,中小網店人人自危,店家甚至被迫做臥底。昨日,德陽淘寶店主王先生就向成都晚報爆料:6月1日,他的兩鉆淘寶飾品店遭遇“職業差評人”團伙攻擊,向淘寶投訴未果,幾臨倒閉。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