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乳業抱怨政府的抽檢太頻繁,這么抽能把人抽死,但是自己的產品實在是太不爭氣,前后腳地曝出質量問題,最新一例是光明旗下品牌“小小光明寶寶奶酪(寶寶杯)”被消費者發現配料中含有衛生部規定禁放的乳礦物鹽。
對此,光明乳業回應道,寶寶杯沒有安全問題,但是為防現有的包裝盒讓消費者誤解,此款食品于全國范圍內下架。這樣的回應很有意思,甚至能夠代表很多企業的思維,明明是自己的問題,最后變成了企業責任感十足。
企業出了問題,買單的是企業家,但企業走馬燈似的出問題,買單的就是市場和消費者。近些年來,我們目睹的質量問題可以說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沒有中箭落馬的所謂知名企業幾乎成了國寶,為什么我們的企業管不住自己的產品質量呢?是有心無力,還是有力無心?
很多人都在反思,為什么中國缺少創新。此前,有學者提出,表面上是創新缺乏,背后的因素卻是誠信缺失。當你創新出來的東西得不到很好的產權保護,不能獲得創新前所期望的高報酬時,創新就是懈怠的。對創新沒信心,是因為當前社會的誠信不足,尚無法支撐起創新所需要的長期承諾。同樣的,我們雖然看到的是企業的產品質量危機,但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同樣也與整個社會缺少誠信相關。企業對處于上游的原材料供應商(這在乳業和肉制品業中尤為突出)不敢輕信,而相應的政府機構對于企業也同樣不敢免檢,種種的相互設防無疑放大了整個產業的成本,讓企業疲于奔命,處處設防,處處防不住,因為資源和精力總是有限的。
當然,這里面有企業自身的問題,有不思進取的壞企業,也有甘于沉淪的爛企業,很多的產品質量問題就是道德問題。然而,企業有好有壞,良莠不齊,本來就是自然規律,放在任何一個時間和空間都是如此,擺在我們國家面前的任務應是,創造一個有效率的市場環境,讓壞企業混不下去,讓好企業有滋有味。一個有效率的市場,依賴于一個平等的市場環境,進而依賴于一個法治的市場環境。如此,才能將加諸于所有企業的市場環境成本分散開來,好企業不受其累,壞企業也不會心安理得。
這就涉及到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如何形成一個有質量、有分寸的市場調控,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市場的效率。對于企業,政府就應該公事公辦,以法辦事,而不是懷著賦稅和就業的地方私心。我們看到,每當自己轄區內的企業出了事,當地政府大多是“打三記手板”以示懲戒,而不是支持被損害利益的消費者一訴到底,讓犯錯誤的企業真正面對市場的壓力和懲罰。如果不是這樣,消費者對于個別企業的怨氣和不信任感將會發酵到對整個市場的不信任感,所有好企業壞企業,都承擔著這樣的無形成本,而中國經濟也就遲遲走不出產品質量的低谷。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