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最大的手機集散地深圳華強北市場,這樣的轉變更為徹底。去年年初,華強北市場從一樓到頂樓都是各種山寨手機,僅有一樓、二樓一些商鋪從事批發手機外殼的生意,產品也較為單一。到了今年下半年,從一樓到頂樓,除了蘋果手機,就是手機殼。
華強北市場的“轉型”,事實上正是上游廠商"轉型"的最直接表現。上述資深人士透露,去年深圳大量山寨手機廠商倒閉,其中大半廠商很自然地轉做手機殼生產商。原來為手機廠商做硅膠手機鍵盤的,做起了硅膠手機殼;原來為山寨手機做外殼的五金加工廠,轉做金屬殼;原來那些從事手機美容的店面,則專營貼水鉆的活,做水鉆殼……
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已形成專為蘋果生產配件產品的產業,僅深圳就云集了1500多家廠商,年產值逾千億元,其中不少廠商將生產線全數轉型為手機殼制造,每個手機殼可以賺到一倍以上的利潤。而據這位業內人士估計,全國范圍內從事手機殼生產制造的廠商已超過一千家,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深圳和義烏。
瘋狂的市場
然而,迅速龐大的市場也讓整個手機殼產業的競爭變得日趨白熱化。“國人買什么,什么都漲;國人賣什么,什么都便宜。"這話放在手機殼市場上來看,一點也不假。
一方面,消費者的心理價位降下來了。當年iPhone3GS出來的時候,蘋果專賣店內一個普普通通的彩殼要賣199元,皮革套得300元至400元,消費者覺得花80元從攤販處購買很便宜。一年多過去了,手機殼供應量急劇膨脹,消費者也摸準了行情:一個小熊模樣的硅膠手機殼就是30元左右,普通PC殼15元,漂亮點的50元,就算一個貼滿水鉆的殼子,也不會超過100元……超過百元的手機殼,難有人光顧。
另一方面,為了爭奪市場份額,不少商家開始走低價路線。在淘寶網上,”9.9元包郵,只賺一毛錢“、”6.9元包郵,虧本甩賣“的賣家大有人在。他們真的賺錢嗎?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賣家告訴記者,按照9.9元的售價計算,質量最差的彩殼批發價為2-3元,快遞費在6-7元,因此賺一毛錢的說法的確是可能的,而6.9元、3.9元的售價則肯定虧錢。這位賣家透露,如今iPhone5”出世“,從今年8月開始,不少手機殼制造廠商開始清庫存,這也使得手機殼的價格一降再降。
李京林最早那批手機殼都賣80元左右,如今他生產設計的普通手機殼價格都在30元至50元,這也讓他覺得日子變得艱難。事實上,如果做得好,今年他的銷售額可以達到2000萬元,手機殼的毛利率在30%左右,本來能賺不少,但他想要做出個品牌來,咬咬牙砸了300多萬元廣告費,加上物流費、包裝成本、支持分銷商的投入和人工成本,真正賺的就很少了。
而白萍則想要嘗試別的手機型號,”等過一段時間,iPhone手機殼生意做得穩定了,我會嘗試三星等一些賣得不錯的手機型號。”不過她還是顯得有些猶豫,“暫時來說,還是蘋果手機殼的市場最大,放眼望去,我身邊的朋友們幾乎清一色的iPhone4。“
未來誰能活下來
如果說,iPhone3的出現開發了手機殼市場,iPhone4/4S的熱銷把手機殼經濟推向頂峰,那么iPhone5的"問世",很可能將成為整個行業洗牌的開始。
很多人都是這么想的,包括李京林。在iPhone5尚未“問世”的時候,深圳和義烏的工廠里已經有人開始“押寶”。根據“路邊社”的各種小道消息,李京林一共猜了5種款式,上薄下厚水滴狀的形狀、四角恢復成圓角的形狀……他覺得最靠譜的是加長變薄的機型,事實證明他的猜測是正確的。于是乎,iPhone5一問世,廠里立馬連夜趕工,第二天,他就在網上推出了幾款iPhone5手機殼。只不過,讓李京林驚訝的是,除了他以外,別人似乎也想到了這些,大奧店頭還來不及鋪貨,但網上iPhone5手機殼已經不少了。
只求快速反應,顯然是行不通的。李京林研究得更多的是怎樣開拓這個市場,把科技技術融入到手機殼中,來提高它的附加值,創造一個品牌。比如他現在正在研究PC材料,使手機殼能在不同的光線下發生Cye變色效果,或者搓一搓就會出現一個笑臉,他也在研究會發熱的手機殼--因為很多用戶反映,iPhone在低溫的狀態下常常會發生觸屏不聽使喚的情況……他覺得只有通過產品的創新,才有可能讓消費者記住自己的品牌。
如今的手機殼市場,可以說很瘋狂,但事實上,絕大部分的攤販、網絡賣家都只是分銷商,賺一筆小錢。有業內人士認為,手機殼市場即將出現洗牌,"到明年這個時候,可能絕大多數的廠商都會倒下,未來只有大型品牌商和代理品牌的渠道商有可能存活。"而到目前為止,手機殼市場還沒有出現一家足以征服市場的品牌商,這是很可惜的。
最近,李京林又在馬不停蹄地搗鼓著“隨心刷”第二代,據說第一代產品的劣勢是一旦手機掉了,交通卡也就“充公”了,他在考慮卡與殼分離的可能性。不知道,憑著已經一炮而紅的“隨心刷”系列和各種融入科技元素的手機殼,這個品牌是否能幸運地活到最后……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