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說要把雙十一做成中國版的黑色星期五,兩者的可比性在哪?這次聲勢浩大的促銷能否真的改變中國人的消費習慣?
“黑色星期五”讓美國電商迎來了流量和銷售額的小高峰,而這距離中國的天貓“雙十一”收官不過半月時間。從雙十一和黑色星期五的各項數據對比中不難發現,中美兩國的電商發展階段和用戶習慣仍存在明顯差異。
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
一、電商DNA:美國的電商由傳統零售企業和亞馬遜主導,而國內電商基本由互聯網公司主宰。
二、移動支付:美國的移動支付滲透率遠超中國,移動支付漸成常態。而中國移動支付在電商整體流量和交易額的占比仍舊偏低,處于爆發前夜。相同的是,蘋果的iPhone和iPad在中美兩國都成為用戶移動支付的首選設備,消費能力完爆安卓。
三、社交網站貢獻方面,社交網絡為美國電商帶去的流量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在中國,新浪微博已成為電商的一大流量入口。
電商DNA
美國:傳統零售商主導
中國:互聯網公司當道
最有意思的一個現象是,美國電商由亞馬遜和傳統零售企業主導,而中國電商基本是互聯網公司當道。
市場研究公司comScore的數據顯示,黑色星期五當天,全美流量前五的網站分別為亞馬遜、沃爾瑪、百思買、塔吉特(Target)和蘋果。除了亞馬遜,其余四家公司全部為傳統零售企業:沃爾瑪和百思買無需贅述,塔吉特是全美排名前列的零售商,而蘋果的數碼零售性顯然勝過其電商性。
這一情況在我國國內卻完全不同。挑起雙十一大旗的是天貓淘寶,湊上來圍追堵截搭順風車的是京東商城、亞馬遜、當當網和蘇寧易購。沃爾瑪、家樂福這些傳統零售商基本毫無動靜。蘇寧易購應該可以算作傳統企業的代表,但在天貓淘寶1.3億的訪問量前,蘇寧易購不到700萬的訪問量顯得沒什么威脅性。
誠如馬云說那樣,國內雙十一是以電商為代表的新商業生態系統與傳統商業生態系統之間的顛覆性戰爭。“就像獅子吃掉森林里的羊,這是生態的規律,游戲已經開始。”
此外,盡管電商在美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的占比已超10%,中國還不到5%,但中國電商前幾名公司的銷售體量已經超越美國電商代表公司。
來自comScore數據表明,黑色星期五當天全美零售額電商零售額10.4億美元,同比增長26%。comScore預計,“網購星期一”的全美電商銷售額有望達15億美元(93億元人民幣)甚至更高。而雙十一當天,僅天貓淘寶的銷售額就達191億,同比增260%。
用戶數方面,黑色星期五全天,美國共有5730萬人訪問了在線零售商店,同比增加18%。而雙十一,天貓及淘寶宣稱的獨立用戶數為2.13億。由于中美兩國人口基數的懸殊,中國電商在用戶數上超越美國沒有懸念并已是既成事實。
黑色星期五,來自移動設備的成交額和流量同比增長率分別為65.2%和67.8%。
移動支付
美國漸成常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