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慶賀剛剛順利完成答辯,廣東工業大學新品安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創業團隊,在電梯旁歡樂地合影留念。
本報記者 趙青攝
真正的創業是改變世界,一位“80后”創業者如是說。
創業者或多或少都至少改變了自己的世界,正在改變周圍人的世界,試圖改變更多人的世界。
而在此之前,他們手中掌握得不多,或許只有一個點子,一本計劃書,或者一次參加創業大賽的經驗。
大學生創業項目,內地學生重技術
港澳學生喜歡文化創新
“糖畫是以糖為材料,以勺子為“筆”、糖稀為“墨”,傳統的圖案造型或鳥或獸、或龍或鳳。你八成沒有見過以澳門十大景點為圖案的糖畫?游客自己動手畫完之后拍照留念,然后將旅途的回憶吃進肚子,這種體驗是不是很新鮮?我們的手工畫坊,將澳門的十大景點,通過沙畫、膠畫、糖畫等手工制作來呈現,銷售給各地游客。在澳內地人會發現這款產品充滿了好奇,而國外游客也會覺得新鮮有趣。”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開幕第二天的公開答辯現場,澳門理工學院的“濠江映畫”團隊得到了評委的首肯:“在簡單的產品中蘊含了獨特的地域文化。”
耗電量大是智能手機的通病,因此精明的商家很快推出了手機應急充電器,通過普通干電池、鋰電池、太陽能板等作為儲電單元,經過合適的電壓轉換,可以隨時、隨地、隨身為手機充電或供電。
但是許多用戶覺得應急充電器體積大而轉換效率低,用起來并不方便。香港珠海學院的單晶硅光伏移動充電器項目團隊就在這個地方動了腦筋。他們推出的充電器只有一塊手表大小,輔以時尚的設計,可以像手環一樣佩戴,而且電的轉換效率更高。
港澳組的創業團隊以文化創意為特色,大陸高校的比拼更偏重技術。
北京師范大學的捷美創業團隊帶來了自主研發的“拼接式自動供水系統”、“節水型自動緩滲花盆”和“新型水凝膠保水劑”三項國家專利技術,經資產評估公司作價125萬。
來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華東銳光精密機械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固結磨料(研磨)拋光墊專業供應商。產品可應用于水晶裝飾件、LED藍寶石襯底芯片、半導體硅片等功能性硬脆材料的研磨拋光加工。核心技術由學校教授領導的精密與超精密加工課題組開發,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并且已獲得多項專利授權,具有一定技術壁壘保障。
評委彭星國評價,港澳組的項目更有創意、更具想象力,而內地的學生技術過硬、愛鉆研專業,各有千秋。但無論是偏重文化創意還是專業技術,選擇什么樣的項目進行創業,都需要具備可行性。
可行性的內涵,包括市場準入程度。如果創意絕佳,但是市場已經被大企業壟斷,初創的小企業很難有立足之地。可行性又包括融資難易度,如果技術頂呱呱,但是設備昂貴,投資規模巨大,一時難以籌措到足夠資金,也等于紙上談兵。
參賽創業團隊正在走向成熟
風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吳炯表示,大學生創業要成功,其實有規律可循。不要求一步做成喬布斯和扎克伯格,可以先創小業,積累經驗,然后再創大業。創小業,是指先做經營鏈短一點、門檻低一點的產業,可以大大提高創業成功率。
此次“挑戰杯”在近50名評審委員中,擴大了企業管理、金融、風險投資等領域評委的比例,大學生創業項目的市場營銷和融資策略得到了更多的審視。
對于華東師范大學的創業團隊——上海華生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來說,融資的確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公司的注冊資本為480萬元,其中風險投資200萬元,還有280萬元需要團隊成員現金入股。這對于5名大學生來說十分困難。
公司研發的除油微生物制劑能提高絹紡原料精煉脫油的效果與穩定性,降低絲織業的成本。
營銷總監謝潤琦告訴記者,團隊在近期將參加三項創業比賽,分別在江浙滬三地,均為絹紡企業的集聚區。“我們選擇近目標市場參賽,也是希望受到業界人士的關注,為融資尋求機會。另外,團隊的指導老師與相關企業的關系也很密切,通過老師來牽線搭橋,也是個不錯的辦法。
“做生物精煉,競爭對手是化學精煉,但是客戶群都一樣,化學精煉的市場占有率高,如何突破固化的市場?”
對于評委的疑問,謝潤琦將四種營銷策略娓娓道來:首先,可以在絹紡企業集聚區內的中小型工廠提供1個月的免費體驗,通過業界的口口相傳,樹立較好的口碑。
其次,聯系地區商會以及行業協會,推廣產品。
第三,初期可以通過制劑供應商進行分銷以降低營銷成本,中期可以設立分銷中心向絹紡企業集聚區集中銷售。
第四,向專業媒體投放廣告,作為輔助手段。
“大學生創業團隊正在走向成熟。”之前擔任過多屆“挑戰杯”的評委,武漢人福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王學海認為,市場方面,大學生創業團隊對于客戶的了解、對競爭對手的了解正在變得越來越深入與具體。原來只能泛泛地說個概念分個類,現在都能說出目標客戶和直接競爭對手的名字,有些還做了深入分析,甚至接觸過。
在王學海看來,參賽學生的營銷,更具可操作性了。而融資方面,一來團隊自己能夠籌措相當數額的資金,二來也懂得去定向尋找產業鏈上下游的公司做戰略投資者,這是一大進步。
創業,要有一條道走到黑的堅持
也許,一些創業團隊都經歷過這樣的無奈,在大學里創業團隊有十個人,而到了臨近畢業階段,絕大多數成員走向了就業或考研的道路,最后留下的人成了光桿司令。
一位成功創業的企業家曾感慨:“真正選擇畢業后創業的大學生還是太少了,整個社會的年輕人都在‘求穩’。”
剛剛成立的中西達一新藥開發有限公司,經歷了項目進展滯后、樣品進口審批遭遇政策真空等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問題,公司創始人張博士從來沒有想到過退縮:“選擇了,就不輕易放棄。真正的創業,要有一條道走到黑的堅持。”
同濟大學畢業生魏宇超推銷過帽子、賣過編織袋、當過總裁助理。為了找到方向,他還休學一年。休學期間,他參加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科學技術競賽。他們團隊的設計,獲得了銅獎。這次獲獎,為他的創業道路打開了一扇門。魏宇超說:“只有那些享受創業生活狀態,并且甘愿冒創業風險的、能一直堅持下去的人,才是真正的創業者。”
東南大學的集盒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開發了面向程序員的社交編程平臺,公司創始人Michael是全球排名前2%的頂尖極客,但是創業過程中依然遇到很多難關:團隊的組建、運作資金的籌集、社會資源匱乏、推廣找不到感覺等等。
“堅持是創業中最重要的。”Michael回想第一次創業時輕言放棄而致失敗,依然痛心。所以,他決定這一次要不屈不撓地嘗試解決困難,相信總會柳暗花明。
東南大學團委創業實踐部基地中心主任李仁森認為:“創業一定要全神貫注堅持不懈。但盲目堅持要不得,創業也要建立在對市場和行業的掌握,建立在對自己定位的認識上,充分積累考察之后,放手去做。”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