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部分內銷電商還在因為虧損而叫苦不迭的時候,另一個行業的電商正在悶聲發財,那就是外貿電商。
兩個行業做的事情幾乎一模一樣,唯一不同的是它們所面對的消費群體。通過互聯網,外貿電商大大減少了中間環節,將國內生產的商品源源不斷地輸向海外,直接對接終端需求。在業內人士看來,外貿電商不僅僅是外貿方式的一種轉型,讓“中國制造,貨通全球”的途徑更加快捷有效,其品牌化甚至承載著從“中國制造”轉為“中國創造”的夢想。
“坐商”變“行商”
今年的外貿形勢不容樂觀。盡管9月份、10月份我國出口持續反彈,但前10個月6.3%的進出口總值增速和7.8%的出口總值增速,預示著完成全年外貿增速10%左右的目標任務困難不小。被譽為“外貿晴雨表”的廣交會今年表現更是不如往年,到會商戶和成交量雙雙大幅下滑,顯示海外市場需求不振,消費信心不足。
殘酷的外貿現實下,外貿電商卻風光獨好,呈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全球最大的國際貿易電商平臺易趣日前發布的《大中華區外貿電子商務報告》顯示,大陸地區的易趣大賣家和貝寶(相當于國外的支付寶)大商家的年銷售額分別增長了93%和48%,有84%的大賣家計劃在未來一年內招募更多員工。
敦煌網CEO王樹彤認為,目前的外貿趨勢是大采購商數量將急速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海外小微商人群體擴容,訂單向網上遷移,并且變小變頻繁。傳統的、線下的外貿模式早晚會出現困境,對國內的外貿企業來說,電商之路是一個繞不開的選擇。
外貿電商服務機構四海商舟CEO周寧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外貿形勢嚴峻,很多外貿企業在尋求突破,而電商化就是突破口之一。周寧認為,傳統的外貿方式,比如廣交會,可以稱為是一種“坐商”的模式——企業等著大客戶上門,一簽就是幾百萬的訂單。但是現在經濟大環境不景氣,有能力的大客戶越來越少,這就需要企業變坐商為“行商”,去主動銷售商品,開拓市場。
“國外有許多小客戶,他們沒有能力參加廣交會,但是他們也有要貨的需求。這就需要企業轉變方式,通過網絡將渠道鋪開,和這些小客戶建立業務聯系;通過技術手段,將采購、報價、支付、發貨等一系列流程電子化,去滿足小客戶的需求。”周寧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