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你要知道2012年的中國社會零售總額183919億中,有20.55%是餐飲住宿,汽油(石油)、通訊、電力消費大概是7.95萬億,占去43%。所以我們通常意義說的商品零售市場并沒有那么大的規模。或者說你拿線上沒法直接賣的東西和線下比,顯然是不恰當也是不合理的。
2025年我們能夠看到什么?
如果我們把時間拉長到2025年呢?又是什么樣的景象?
國內會出現年營收超過3萬億的超級零售綜合體巨頭B2C。
單體倉儲物流中心面積超過200萬平米,日處理訂單600萬單,日產出12億。而這樣的大型倉儲中心,全國有8-10個。
在所有社區、學校覆蓋有自動取貨柜,這樣不必為等待貨物而焦慮,而電商也免去了每單逐一配送的高額成本。人們的購物習慣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更多的變化將是產業鏈后端的。為了及時響應用戶需求和配合渠道商,工廠和品牌商們將盡可能的把工廠貼近電商的大型倉儲中心。這將意味著中國的區域制造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武漢、鄭州、沈陽等這些電商重點布局倉儲中心的城市將極大地受益。工廠的遷移,也意味著研發也將跟隨而至。這樣不僅僅大幅減少了社會物流成本,也達到改善了工廠響應用戶需求的速度,這是一個全新的高效的產業鏈時代。
在傳統零售的產業鏈中,有3+1的概念。就是1元的原料和生產費用,而最后消費者支付的卻是4元的價格。因為另外3元包含在產品設計、各級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銷、零售當中。在線零售將顛覆CYE這一理論,就是有沒有可能1元的成本,2元的零售價。供應商和零售商分別得到中間產生0.5元的價值。供應商和零售商都是賺錢的,而消費者也更加滿意。
目前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互聯網草根服裝品牌,50元的采購成本,最后以80-100元的價格出售商品,依舊可以盈利。而傳統服裝品牌們以5-6倍的加價率出售商品依舊未必盈利,不僅僅是因為渠道成本更高,也有供應鏈落后,巨大庫存壓力的緣故。
產業鏈的連鎖反應
因為以上種種變化,以銷售商品為主功能的連鎖和賣場業態遭到率先沖擊,而商業地產模式的零售功能價值將遭到削弱。我們試問,如果商業地產削去商品零售的利潤,靠餐飲和影院能夠維持它們的成本嗎?如果我是銀行,對商業地產類項目最好是敬而遠之。
銀行服務企業和消費者的方式也將發生巨大的變化。銀行業最不希望看到的是阿里銀行誕生,阿里銀行可能免除一切所有的傳統銀行的費用。這樣消費者可能會把工資存到阿里銀行,然后再淘寶、天貓消費。如果沒錢了,阿里銀行會根據以往的消費信用記錄,實時提供消費貸款。在淘寶、天貓的商戶,也可以實時通過阿里銀行取得貸款支持,加速自己的業務發展。好在阿里銀行還沒有誕生,但我們看到京東商城開始中國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合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只是受制于京東商城的整體交易規模,目前對金融的影響甚小。如果到2025年,京東商城是數萬億營收規模的超級零售綜合體那就不一樣了。
最后要恭喜品牌商們,終于有機會只通過入住到線上兩三個渠道,即可實現覆蓋全國市場的目標。過去的中國,很少有全國性意義的品牌,而現在終于有機會實現成為全國某個品類細分類目的品牌老大,占領超過20%的市場份額。你要知道國內家紡類的老大羅萊家紡2011年營收不過26億元,占全國2000億家紡市場的1%多一點。
站在2025年再來看這場在線零售革命,是在真正的改變中國,而且改變的不僅僅是線上線下零售市場的格局。
2025年,離我們還很遙遠,但又離我們如此之近。中國在線零售的激烈競爭,加速了行業的進化。這所有的一切,甚至有可能提前到2020年發生!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