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之下,眾多企業面臨成本上漲,業績下滑、庫存陡增、客流量減少、單店贏利能力下降、終端不動銷等方方面面的壓力。
對中小企業而言,由于自身的抗風險能力較差,幾乎每天都如履薄冰,任何一個營銷策略上的失誤,都可能將企業推入深淵。生存還是死亡,是每家企業都必須直面的問題。
反思原有渠道模式
傳統渠道VS現代渠道。在通路終端化的趨勢之下,很多中小企業加大了在現代KA渠道的投入,這也難怪,一方面,作為現代渠道的代表,KA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另一方面,KA作為品牌宣傳的陣地,可以為通路招商提供品牌背書。
不過,KA本身也充滿爭議。且不說其各種費用令企業不堪重負,就連KA系統自身也面臨著經營困境:2012年上半年,有著“中國沃爾瑪”美譽的永輝超市凈利潤同比下降超過30%;人人樂同期虧損5500萬元~6500萬元,同比跌幅超過3位數。
同樣,國際零售巨頭沃爾瑪、家樂福的銷售業績同樣并不理想。這足以令曾將KA奉為圭臬,不惜代價進入其中的中小企業深刻反思。
實際上,對于資金有限的中小企業而言,是否進入KA需要仔細考量。一旦KA門店業績不佳、結算不及時或關門,都會給中小企業帶來重大損失,占用大量的資金不說,前期的各種名目繁多的費用也構成一個不小的壓力。
面對這樣的渠道格局,中小企業一味追求現代渠道顯然是不明智的。實際上,中小企業需要在現代渠道和傳統渠道之間合理分配資源。曾幾何時,KA有一統天下的趨勢。實際上,在中國市場,通路在短期內不可能被KA完全取而代之。相反,在經濟下行的趨勢之下,傳統渠道的一些優勢凸顯出來,比如費用低、貨物周轉快、資金回籠快、后續服務成本低等。
因此,在消費疲軟時代,企業不妨重新審視下傳統渠道。
當然,回歸通路渠道并不意味著放棄KA,對中小企業而言,要對現代渠道業務模塊進行調整和優化,使之成為企業的“包子”,而不是“包袱”。
中國企業對KA門店應當采用“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策略:對于整體業績優良,單店營業額在地區同類終端中排在第一梯隊,結算及時、無亂扣費用,總部集權制較高,配送、服務及時、企業市場維護人員能夠顧及優質KA門店,可由廠家出面與之談判,整合雙方資源、實現共贏。
對于不符合上述標準的KA門店,建議廠家讓出部分利潤,交由當地代理商與之合作,代理商在所在區域的配送、服務、門店管理等方面都有的優勢,且絕大部分代理商都不是經營一個品牌,多元化經營也“分攤了”其與KA系統合作的各項費用支出。
選擇深度分銷時量力而行。近年,眾多企業都在實施深度分銷和渠道扁平化。過去幾年,許多企業的營銷重心已經由省會城市下降到地級市、再到縣級市,部分企業將渠道下沉到鄉鎮,有些企業甚至在鄉村已經開發出一級經銷商。比如海天、太太樂等。
深度分銷是一個“燒錢”的策略,對大品牌、大企業而言,渠道下沉相對容易實現,但對很多品牌影響力有限、資金、人力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而言,是否采用深度分銷就值得商榷了。對這類企業而言,采取逐步推進的策略更為穩妥一些:首先,深度分銷的區域有講究,有一定基礎的成熟市場才適合這種模式;其次,在開拓市場的時候,應遵循由近及遠(距離企業總部或根據地市場)的原則,以節省運輸、人力成本。再次,盡量選擇經濟相對發達、購買力強的市場開展深度分銷。
開發新渠道。除了通路和KA之外,特通渠道同樣值得企業關注。特通渠道是相對大眾流通渠道而言的,比如學校、鐵路、航空港、網吧等,這類渠道具有封閉性和高利潤率的特點。這類渠道在操作模式上與傳統渠道區別很大,需要采用“公關+市場操作”的運作模式。
近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電子商務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很多中小企業僅靠電商渠道,就實現了1年幾百萬元甚至上億元的銷售收入。所以,中小企業應盡快建立獨立的網購事業部,針對網絡消費者量身定制產品。
那些被忽視的非主流渠道。還有一些銷售渠道,盡管很多企業有所涉足,但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如國際貿易渠道、OEM/ODM代工渠道、團購渠道、禮品渠道等。
以OEM/ODM代工渠道為例,很多企業是看不上這個銷售渠道的,或者不愿意“為他人做嫁衣”。不過,在經濟下行趨勢下,開工不足、設備閑置、工人工資低(特別是很多計件制企業)。此時,企業完全可以放下架子、調整經營思路,加大與OEM/ODM商家的合作力度,降低企業產能的閑置率。與這種類型的企業合作還有一個益處,就是只要保證訂單交付,不必去承擔市場的風險。
團購和禮品渠道同樣不容忽視,很多代理商和特產連鎖很善于把握商機。山東青島有一家原本以經營副食、調味品為主的商貿公司。近年,該公司很巧妙地將自己代理的幾個品牌的產品混搭在一起,對產品進行二次包裝,賣給企事業單位作為福利或過節禮品。該公司甚至將該產品在一些優質的零售終端連鎖開啟臨時條形碼,在主流節日期間進行銷售。實際上這家公司只是將產品混搭、花3~5元錢做一個包裝盒,但“組合”后產品的售價卻翻了一番。
此外,近年,隨著旅游經濟的興起,地方特色產品受到消費者普遍歡迎。江蘇一個特產端店發現,許多生產地方特色產品的“作坊式”企業沒有自己的品牌。此外,消費者在購買地方特色產品時常常不知道該買什么,且品牌忠誠度很低。于是,該企業老板做了兩件事:第一,讓那些沒有品牌的作坊式企業給自己代工。第二,將各類特產產品進行組合,制作專門的禮品禮包。這樣既豐富了產品,又方便了消費者購買,還讓送禮者有面子,可謂“一舉三得”。采用這兩項策略之后,該企業銷售額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了大幅提升。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