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20年,不僅締造了資本市場,還締造了一批中國股民。20年前,中國股民只有幾萬人,而目前滬深兩市的有效賬戶達13246.65萬戶,有人估計,中國股民人數可能已超過一個億。
股民的人數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在不斷增長,中國股民的收益也隨著資本市場起起伏伏,億萬中國家庭的財產開始了資本化、證券化的過程。
哭過笑過,賠過賺過之后,股市20年究竟留給了我們什么,教給了我們什么?請看眾多股民的親身感受。
小股民--
炒短線不賺錢,配置了一些錢到基金、藍籌股和國債上面,逐步實現了家庭財產資本化
在天津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老金1995年第一次接觸到股票。"是幾個做生意的浙江朋友把我'忽悠'進股市的。"老金笑道,"剛炒股時緊張得很,每只股票最多買500股,賺一點就趕緊出手,生怕跌下來,賠了幾分錢心疼得就像掉了塊肉。"因為謹慎,老金沒怎么賠錢,但也錯過不少好行情,放在賬戶里的錢還是剛開始時的那幾萬塊,用自己的話說就是"賺了點小錢,但小打小鬧沒啥意思"。
改變老金一家投資習慣的是2007、2008年交替的大牛市和大熊市,"當時買了一只區域概念股,最高的時候翻了五六番,但后來一直希望漲得再高點,加上自己工作忙也沒時間盯大盤,所以就一直放著,等到想拋的時候發現已經跌得只有買入價的1/3了。"
"打那以后我明白了幾個道理,"老金說起了自己的投資心得,"第一,炒股要深入研究,還需要時間和精力,而散戶大都做不到這些,所以只能賠錢。第二,炒短線不賺錢,如果不炒短線,不投機,把家里的財產合理配置到基金、股票和國債上面還是會得到不錯的收益。"
此后,老金把家里的財產重新"分配":除了到銀行存了一部分定期存款備用,老金把家里的大部分資金分別配置到保本基金、混合基金和大盤藍籌股上。"人家基金畢竟專業,可能不像炒股一次掙那么多,但是自己省心;保本基金就是為了保本,收益比活期存款高就可以了;另外買一些藍籌股是看好長期升值,畢竟這些上市公司的質量相對好一些。自從這樣配置之后家里的資產每年都有所增加。"老金得意地說道。
老金的投資經歷也從一個角度驗證了中國家庭財產不斷資本化、證券化的事實。
學者教授--
聽消息炒股就像吸毒,會摧毀人們的信念,價值投資是對上市公司和市場的最好尊重
丁遠是位海歸學者,也是個資深但又年青的股民。說資深因為他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會計學教授,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有專門研究。說年青是因為他炒股只是近幾年的事兒。丁遠說:"聽消息炒股就像吸毒,會摧毀人們的信念。價值投資是對上市公司的最好尊重,也是對市場最好的維護,否則我們的市場成熟不起來。"
丁遠的價值投資理念是:要觀察一家上市公司,首先要觀察它的風險在哪。投資過程中有兩個風險,一個是踏空,一個是套牢。在這兩種風險中,"踏空"是一種可以享受的風險,因為"踏空"是不會損失本金的。而"套牢"更加可怕,資本會因此損失。所以,丁遠常常說,寧愿"踏空"也別"套牢"。
丁遠詳盡分析了1000多個上市公司及股票,建立了符合其價值投資理念的股票池,最高的投資回報達167%。2007年10月,當上證綜指高攀至6000點之前,他就勸身邊的朋友把股票賣了。
丁遠說,對價值投資者而言,政策、消息并不重要,關鍵要把握企業的價值。因為任何政策或消息,只有轉化成對企業基本面的影響,才會對企業的股價及價值產生長期影響。長期而言,股票價格還是由價值確定的。
丁遠選股有七原則:包括"其他應收款/總資產<10%","其他經營性現金流入/總營運現金流入<10%"等。這些信息在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中都有,可是看的人很少。丁遠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新股上市時,幾萬億的資金撲上去,但是招股說明書的下載量卻微乎其微。"請鐘點工還要問問是否有健康證明,一大筆投資怎么就不過問被投資企業是否健康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