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大戶--
炒股考驗的不是資本規模,也不是信息,是心態,能不能克服貪欲是最終能否盈利的關鍵
姚麥克股齡18年,是個典型的上海老股民。他用一句話總結股市里的18個春夏秋冬:想賺時沒賺,不想賺了倒賺了不少錢。
1993年,姚麥克開始炒股。"聽人說炒股賺錢容易,我把海南做房地產賺的200萬元投入到股市。那時也不懂選股,人家介紹一個股票,我就買一個。沒想到,因為總是跟漲,結果總是套牢。"姚麥克說。
"有沒有賺到錢呢?當然有賺,最多時賬面盈利1000多萬。可是賺得越多想法越大膽:如果投更多錢,買更多的股票,不就能賺更多的錢嗎?"1994年股市暴漲,麥克和許多人一樣向證券公司私下融資,每天的利息是萬分之五。
可是,多投入并沒有帶來更多的收益。到1997年底,他前后投入的2000多萬元已虧了40%。1998年,他把股市的資金抽了出來,做起了實業。股票賬戶只剩下4萬多元。"股市是個很專業很系統的地方,僅靠投入是不能賺大錢的。"麥克說。
抱著玩玩的心態,他用4萬元繼續在股市里投資,不曾想,趕上2007年大牛市,市值達到了45萬元,翻了十倍。因為見好就收和轉倉,又成功躲過了2008年的熊市。因此,他得出一個結論:股票投資最后考驗的不是資本實力,也不是信息,而是心態,能不能克服貪欲是最終能否盈利的關鍵。
麥克用炒股18年的經歷和感悟來指導他的父親炒股,因為他不能讓老人家把養老的錢都輸了。麥克讓父親每天認真研究行情和走勢,做足功課再選股,用比較放松的心態進出股市。現在,老人的股票賬戶由十幾萬元漲到一百多萬元了。這個年逾古稀的老人做夢也不可能想到,他的資產基本證券化了,而且有了如此規模的收益。
基金經理--
靠消息賺錢是不可持續的,搶在別人之前發現價值,把握機會獲得收益,這才是我們的價值
袁野1992年就開始炒股,當時他還是個大二學生。 "因為學的是金融,老師讓我們親身體驗資本市場,不過每次買的股票只有100股。"袁野說。
就是這個當年的愣頭股民,如今已成長為替無數股民管錢的基金經理。他現在是國投瑞銀投資部副總監,掌管著國投瑞銀景氣行業證券投資基金。
中國堪稱股民大國。不過,散戶為主依然是中國資本市場的突出特征。基金的出現,讓中國的資本市場多了一個群體--機構投資者,這也讓中國股民有了更多的選擇:把錢交給專業人士管理,讓機構幫你炒股。
與當年不同,現在袁野有了一個團隊,什么股值得買,什么時候賣股都有專業的分析,投資也更穩健。袁野常常告誡他的團隊:搶在別人之前發現價值,把握機會獲得收益,這才是我們的價值,不能靠所謂的消息來賺錢,因為那都是不可持續的。
不論是散戶還是機構,面對的都是不斷起伏的市場。"市場的起伏對基金收益是有影響的。"袁野說,"如果基金將來可以進入金融期貨市場,利用股指期貨對沖,可能對市場的漲跌也會有更強的抵抗力。"
如何更快更穩地提高基金凈值是袁野等基金管理者面臨的共同話題。在袁野看來,影響基金經理人心態的,不是選不到好股票,而是如何面對頻繁的基金排名。機構投資者大多被視為市場的穩定器,如果頻繁地為基金排名,基金經理人難免心態浮躁,頻繁操作,從而導致市場的異常波動。"如果能改短期評價為中長期評價,基金經理這群特殊的股民會對市場起到更大的作用。"袁野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