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者注:在《IT經理世界》雜志對目前百貨業危機的深入調研采訪中,資深記者@郝智偉 與一位老百貨人李彥(化名)數次交談,不難看到目前百貨業面對變革時的震驚、落寞與無奈。顯然阿里巴巴雙十一的191億已經對各大百貨巨頭產生了震動,密集開會研究雙十一已不是新鮮事,但現在的百貨業如同坐在岔路口一般,似乎每一天路徑都可以應對危機,“但目前真的沒有什么好辦法”。
郝智偉原文如下:
作為一個“老百貨”,李彥(化名)最近頻繁穿梭在上海百聯集團的各種會議上。“顯然,11.11電商們的巨額銷售深深震撼了領導們。”他解釋道, 單阿里巴巴一天就完成191億元的銷售額,相當于“百貨之王”——北京新光天地2011年收入的2.9倍。這讓百聯旗下的永安百貨、東方商廈、第一八佰伴等傳統百貨大拿深感危機,于是,紛紛邀請深諳業態的李彥去講經布道,希望能找到振興自己的良方,擺脫“電商促一天、百貨忙一年”的窘境。
“但實事求是的說,目前真的沒有什么好辦法。”李彥說道。他本人從普通百貨商場的柜臺管理,到高級百貨的樓層經理,再到新商場籌備負責人,直至成為百聯負責戰略的高管,一步步從基層走上來,十多年的經驗不可謂不老道,眼見著百貨業從“曾經的輝煌”走到“如今的落寞”,心中透著些許無奈。
特別是最近兩年,在網購興起、成本飆升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聯營制弊端被放大,百貨業步入加速下滑通道——在國內百貨業發源地上海,第一百貨、永安百貨等巨頭陸續從多個黃金地段撤出;而廣百集團董事長荀振英則透露,今年初,廣州有50%的百貨店出現虧損。其中主要的九大百貨店銷售總額在“5.1”假期同比下降了3%,端午假期同比下降8.4%;此外,北京標志性的新光天地和賽特購物中心上半年增幅也分別同比下降27.9和9.6個百分點……
按照瑞銀集團的測算,百貨業H股加權平均稅前利潤將從2010年的1377元/平方米降低到2012年的1166元/平方米。顯然,銷售、利潤雙降正將百貨業帶入蕭條的寒冬。它需要重新擬定自己的安全邊界。
“轉型已是必然。” 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韓微文說道,無論是向購物中心靠攏、改為專業專營,抑或是渠道下沉、走奧特萊斯路線,對于百貨公司而言,都是有益的方向。其核心是用各種手段,與消費者建立“神經連接”的獨特體驗,真正地粘住他們。
問題出在哪里?
首當其沖的原因就是機制的苦果。傳統扣點(百貨公司按銷售額抽取一定百分比的傭金)和保底抽成(百貨公司與入駐者約定每月最低銷售額,確保其最低抽傭)的聯營模式,讓百貨公司們做“房東”、賺“Easy Money”的大佬心態不斷膨脹,眼睛只盯著品牌柜面的銷售額和平效(單位面積的銷售額),離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和商品供應鏈越來越遠。但是,隨著網購的蓬勃發展,各類購物中心的興起,傳統百貨業與年輕一代的“神經連接”被淡化,享受著“坐地收錢”的百貨業巨頭們被表面靚麗的數據迷惑,習慣了養尊處優狀態,便失去了變革創新的銳意。放任的結果,便是扣點由原先平均40%左右下降到如今的20-30%左右,凈利潤率更是從10%以上下降到現在不足5%。
“仔細分析一下,便明白百貨公司已經沒有能特別吸引人的品牌或服務。”李彥說,單一個Jack & Jones品牌,在上海人民廣場2公里的商圈內就有10多個鋪位,最近的直線距離不超過200米,每家商場都想用它來招攬年輕消費者,千店一面下,“黃金地段”又有何意義?而且就是這個品牌,在“11.11購物節”當天,僅天貓銷售額就已經過億元,還有多少人愿意親自到線下奔波、比較,最后花更高的價錢買一件衣服?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