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個原因在于零售業購物中心化趨勢的沖擊。購物中心(Shopping Mall)商業模式更為靈活,它們在設計階段就已完成關鍵品牌的招商,更有一批“生死契約”的品牌全力追隨,內部動線(消費者逛店的路線)與磁力點(吸引消費者的品牌商家)布局也可提前規劃,如此,店鋪需求與建設需求緊密結合,餐飲、娛樂與購物的搭配相得益彰,加上收取固定租金的模式減輕了商家負擔,刺激其積極性,很容易便吸引到更多的家庭式購物與休閑式購物群體,畢竟,他們才是線下消費的主力軍。
與網上商城和購物中心相比,百貨業已經變得勢弱,更要命的還有老百貨那抱殘守缺的刻板體制。比如,即便國際一線品牌入駐同一個集團的三家百貨,也需要自己逐個去談判,能不能補貼裝修費,扣點多少,是否專配電梯,得看各家領導的臉色;裝修的細節更受到嚴格限制,吊頂和地板已經是商場統一風格,不能改動,完全沒有購物中心從底到頂的自由改造,彰顯品牌精神……
于是,百貨業越來越缺乏生氣。不得不靠“有節用節,無節造節”的方式大搞促銷,“不過是些噱頭,最后商場還不得不拿出自己扣點補貼這些贈送,最多是沖出規模,實際的凈利潤近乎為0。”李彥解釋道。
有還魂丹可以解救百貨業危機嗎?
一是加強自營能力。在自營模式下,百貨公司重掌后端供應鏈,在商品采買、倉儲管理、物流配送到最終的銷售,形成一體化作業的鏈條,有益于快速靈動地應對消費變化,但商業模式由“輕”轉“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同時還須應對自營風險,平衡與聯營品牌的利益沖突,因此,自營模式短時間內很難做大。
二是類購物中心化的改造。老式的百貨公司都想向先進的購物中心靠攏,可惜基本的建筑格局已定,要對其做相關改造,極其困難。例如加入餐飲單位,需要加裝排污管道和隔油池,而補充游樂設施或影院,也少不了增加電力供給,另布輸電線路。這些都需要對原建筑做“傷筋動骨”的改造。更重要的是老百貨公司大都坐落于中心地段,缺乏拓展空間,不能在餐飲、娛樂、購物間輾轉騰挪,無法重塑動線與磁力點。可見,改造只是緩解之計,并非變通之法。
三是走社區、專營路線以及奧特萊斯模式。將老百貨改為“專業專營”,新店面轉變為社區型購物中心,或者在城市邊緣構建的奧特萊斯。由此,百貨企業便能明確自身定位,為核心客戶群貢獻差異化產品和服務內容。類似珠寶專營、老人社區店等新形態將是實體店改造的新方向。同時,更火爆的是奧特萊斯模式,它已經是百貨集團高增長的發動機。中國奢侈品消費正在以每年近 20%的速度增長,增長率位于亞洲第一。這些一線品牌使得邊遠的奧特萊斯依然具有極大吸引力。
一個尷尬的問題在于,百貨業依然缺乏技術轉型的基因。
不難看出,百貨巨頭們在探尋安全邊界的過程中,仍然是為了零售而零售,僅僅圍繞著傳統商業模式做文章,而忽視了技術基因賦予商業變革的力量。
“在領導的眼中,IT技術不過是辦公自動化和會計電算化的工具。”李彥如此說道,百貨的當家人大多只會在鋪位之間比較銷售額,發現業績不佳,便以“款式不足、排期不夠”這樣的“傳統”理由將其踢出商場,再引入新的品牌。向來無人追究自身問題,鉆研逛百貨的人群發生了哪些變化?消費者們真實的需求是什么?沒有手段,沒有數據,沒有答案,因此,百貨業與消費者的隔閡越來越深,最后,購買Jack & Jones的人只記得Jack & Jones,卻想不起是在哪家商場付錢買貨。
總而言之,時勢變化給了百貨業痛點,但也給出了支點,關鍵在于曾經的百貨巨頭們能否找準支點,用疼痛刺激出的力量,轉外在之危為內在變革之機。“變則通,通則久”,到時,下一個成功還會遙遠么?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