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經濟的各項指標在世界上究竟處于怎樣的位置?與發達國家還有多大差距?
為回答好這個問題,我們依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就世界前20大經濟體(包括美國、中國、日本、德國、法國、巴西、英國、意大利、俄羅斯、印度、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亞、墨西哥、韓國、印尼、荷蘭、土耳其、瑞士、沙特)的經濟總量與經濟結構、財政金融、國際貿易與投資、工農業發展、城市化與基礎設施、能源與環境、科研與教育等七個方面的發展指標進行了對比分析。
一、經濟總量與經濟結構
2011年中國GDP達73185億美元,位列世界第二,占世界GDP總量的10.5%(1980年僅為1.7%)。中國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GDP為113475億美元,列世界第二,占世界GDP總量的14%。
2011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GNP)達73066億美元,列世界第二。與GDP相比少119億美元,反映出我國本國居民在海外的要素收入要少于非本國居民在本國的要素收入。
2011年中國人均GDP為5445美元,列世界第84位。
2011年中國資本形成占GDP的比重為46.8%,是主要經濟體中最高的;最終消費占GDP比重為50.4%,明顯低于發達國家,在“金磚國家”中也是最低的;凈出口占GDP的比重為2.8%。
數據解讀:盡管我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中國由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任務仍然艱巨。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由于中國在海外的投資收入要小于跨國公司在中國國內的收入,因此中國的GNP要小于GDP,這與發達國家存在不小差距。中國的人均GDP水平僅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即使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國民收入也僅為世界平均值的四分之三。盡管中國的經濟增速較快,但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消費對GDP的貢獻占比較低。從產業結構來看,農業占GDP的比重較高,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偏低,經濟結構調整的任務較重。
二、財政與金融
2011年中國財政支出1.686萬億美元,財政收入1.606萬億美元,均列世界第二位。財政赤字803億美元,占GDP比重為1.1%。2011年末公共債務(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債務之和)為17.9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8%。兩者與世界主要國家相比處于較為健康的狀態。
2011年末中國廣義貨幣總量(M2)達12.2萬億美元,列世界第三。M2占GDP比重為167%,與發達國家水平相當,明顯高于其他“金磚”國家。近10年來我國M2年均增速為18.5%,與其他“金磚國家”相當,顯著高于發達國家。
數據解讀:中國的財政與金融體系仍處在健康發展階段,銀行業與資本市場發展的空間巨大。中國的財政收支規模已達世界第二,但公共債務水平和赤字水平均保持基本健康。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但黃金儲備僅為美國的1/8,外儲結構單一。中國的M2列世界第三,但M2占GDP的比重與發達國家相當,高于其他“金磚國家”,且M2的增速也較快。這表明中國經濟增長對貨幣增長的依賴程度較高。中國銀行業貸款規模占GDP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表明盡管以國有大型銀行為主的銀行體系造就了世界規模前列的大型銀行,但我國銀行業整體(尤其是基層金融)仍具有較大發展空間。中國資本市場已初具規模,但市場成熟度仍難以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三、國際貿易與投資
2011年中國出口總量達1.9萬億美元,列世界第一;進口總量1.74萬億美元,列世界第二;貿易順差達1551億美元,列世界第二。經常賬戶盈余2017億美元,列世界第二。
2011年中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2201億美元,列世界第三,占GDP總量的3%。對外國直接投資497億美元,列世界12位。兩者相減形成凈FDI為1704億美元,列世界第一。
數據解讀:中國是位于德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貿易順差國和經常賬戶盈余國,但對外投資與海外資產并不高。巨大的貿易順差使中國成為世界經常賬戶盈余最大的國家,也積累了最多的外匯儲備。中國是世界第三大吸引FDI流入的國家,但中國對外的FDI投資規模卻不大,因此中國是凈FDI流入規模最大的國家,相比美國則是凈FDI流出規模最大的國家。中國外匯儲備總額是日本的兩倍,但海外凈資產僅約為日本的七分之四,列世界第二。
四、工農業發展
2011年中國工業增加值達3.24萬億美元,列世界第一,占世界總量的17.0%。制造業增加值2.23萬億美元,列世界第一,占世界總量的19.1%。
2011年中國農業增加值為6752億元,列世界第一,占世界總量的34.4%。2010年中國人均農業增加值為545美元,僅為美國的百分之一。
數據解讀: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與農業生產國,但仍需向工農業強國的方向努力。中國的工業增加值、制造業增加值均列世界第一,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世界主要大國中列第一。中國的粗鋼產量、汽車產量均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中國是制造業出口第一大國,出口產品的90%以上來源于制造業,制造業對外需的依賴較強。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農業生產國和糧食生產國,但種植業對勞動力的依賴較高,機械化程度較低,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與發達國家仍存在差距。
五、城市化與基礎設施
2011年末中國城市化率達到51.3%,高于世界50.7%的平均水平,與發達國家70%的水平仍有差距。近十年來中國年均城市化率提高1.36個百分點,是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國家。
2011年中國發電量4.58萬億度,列世界第一。人均用電量3259度,僅為美國的四分之一。
2010年中國每百人有互聯網用戶34人,每百人擁有電話線22條,每百人注冊移動電話64個,均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與“金磚”國家水平相當。
數據解讀:中國未來的城市化與基礎設施建設仍存在巨大發展空間。中國目前的城市化率僅略高于中等收入國家,但卻是世界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中國交通基礎設施規模較大,但人均水平仍處于較低水平,基礎設施的質量仍待提高。中國是發電量最大的國家,但人均用電量仍較低。通訊基礎設施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