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不僅僅是以演員的身份參與進來,還可以出品人的身份和編劇探討劇本。”
在具體運營中,工作室起到柔順劑的作用,由工作室與制片方洽談合作,由演員本人來決定是否進行投資。
“我們首先考慮財務上的風險,因為這是李冰冰身份轉型的新嘗試,所以預估即使虧損也就一兩百萬,值得嘗試。”第一次嘗試獲得成功之后,隨后李冰冰還擔任了主演影片《雪花秘扇》、《我愿意》等影片的聯合出品人。
《我愿意》投資為3000萬元,票房達到8275萬元。此外還包括飲料、汽車、銀行等植入廣告收入。
“其實市場上95%的片子都在賠錢,我們目前又找了好幾個劇本準備投資,正處于磨合期。”紀翔說。
設立傳媒公司
除了當電影投資人,李冰冰還直接成立傳媒公司,介入電影的推廣。
“圍繞李冰冰有一個工作室和兩家傳媒公司,兩家公司分別負責宣傳發行,以及電影中廣告植入等運營事項。”紀翔說。
在工作室的運營中,紀翔不僅需要了解李冰冰演藝經紀部分的事務,還需要掌握整個團隊的工作動向,包括前后衍生環節、演員團隊陣容、營銷方式和費用、投資的成本預算等等。
一般好萊塢典型的工作室運營模式為,演員的合理收入是片酬的50%,專門的CA團隊、經紀團隊、PR團隊、法律團隊及稅務團隊,幾組團隊分別抽傭10%,這樣的模式保證了好萊塢電影的高效率運作。
在中國,工作室的團隊身兼多職,這樣也使得團隊參與到所有環節,對整個流程都極為了解,更能了解投資運作邏輯。
有了這樣的視角,紀翔開始考慮李冰冰工作室的產業鏈化運作。兩家傳媒公司成立的初衷是為了幫李冰冰開拓業務并覆蓋產業鏈的其他環節,兩家公司成立之后獨立運作。
運作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影片整體的宣傳工作都外包給傳媒公司,這種模式是以電影本身為中心進行宣傳;第二種方式是其他公司來進行電影整體宣傳,李冰冰的工作室只負責選擇自己的藝人。
如工作室在李冰冰主演的影片《辛亥革命》、《雪花秘扇》等影片上映時,承接了部分推廣宣傳工作;李冰冰沒有參演的影片如《Hold住愛》、《太極》、《我愿意》,也由旗下傳媒公司承接營銷工作。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