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重組管理”在公眾心目中是一個明確、具體的概念,人們聽到這個詞就會想到這樣一幅畫面:重組專家如黑衣死神般降臨不幸的企業,揮起鐮刀裁掉幾千員工,再用看似新鮮的金融工程技術重整公司結構,最后帶著豐厚酬金飄然離去,留下一個杠桿率極高的空殼。
幸運的是,重組管理的理念在過去十年間有所擴展,并發展出一套新的行為準則,強調保留股東價值和利益相關者價值,并盡可能保護就業。如今,更為廣義的重建管理理念已經形成。
然而,盡管重建管理在美國和歐洲已得到廣泛應用,在中國卻依然停留在起步階段。重建管理難以進入中國,主要有兩個障礙:一、收集企業信息難度較大;二、法制透明度較低。近年來,中國在制度方面確實有一定進步,例如2007年出臺的《破產法》使司法機關可以對企業施用類似于美國《破產法》第11章規定的破產重整程序。但在實際操作中,法庭往往不愿意違背政府官員的意愿,而這些官員通常傾向于讓大公司簡單吞并小公司,在公共領域之外解決商業問題。
近年來,中國一直未曾遭遇嚴重的經濟滑坡,因此中國企業能夠比較輕松地保持良好運營狀況。但是,大多數重建及改造方面的專家都堅信,中國經濟最終必將經歷成熟市場常見的經濟周期。一旦經濟出現蕭條,就會有更多的企業需要重組。
那么,哪些情況需要重組服務呢?最耳熟能詳的就是那些超大規模的重組案例。例如,2007年通用汽車重組,對整個國家和區域經濟都帶來了潛在影響。在這一案例中,政府仍然是關鍵參與者,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我們很難用數字界定重組的規模,但一般而言,年收入8億美元的公司重組可稱為大規模重組,年收入在100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重組則稱為超大規模重組,可能持續數年之久。
在中國,短期內的大部分重組需求可能仍將來自國際企業。規模最大的本土企業(一般是國有企業)的重組仍然不會進入公共視野,盡管一些專業服務公司可能秘密參與相關程序,但主要操作仍將在幕后完成。
與中國的高端市場相比,重組服務在中端市場的前景更加誘人。一個典型的中端市場重組會聘請一位高級重組管理專家,以總經理或首席執行官的身份指揮全局。雖然中型重組也會像大型重組一樣聘用銀行、法律、會計和咨詢方面的專家,但通常會遵循按需原則和高度集中原則。這種重組可能涉及整個企業,也可能涉及個別部門,甚至只涉及某一產品線或服務線。引發中端市場危機的原因多種多樣,常見問題包括產品開發薄弱、市場營銷不利、新設備和人力投資不足,也包括競爭對手或新興技術的突然襲擊。
在中國,較大的中端市場企業可能會涉及一些政治敏感性問題。重組服務或許能在某些省份得到接納,但另一些省份往往并不歡迎外來者插手省內企業的財務危機。對受過專業訓練的重組經理而言,規模較小的中國企業或私有企業可能提供更多的機會,尤其是那些被認為對中國未來創新具有戰略性意義的行業。據亞洲轉型和重建協會表示,幾位協會會員正在為中國私有企業提供服務,這些企業的年收益在2千萬到8千萬美元之間。
重建管理的另一個領域是小范圍內的問題排查和解決。有時,一個目的明確的糾正方案就能穩定公司,使公司恢復正常運作。此類重組管理往往政治敏感度較低(除非涉及到公司中的人際關系,這個問題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很棘手)。有時候,中國企業可能更愿意讓外部專家來排查問題,以避免一些政治后果,這種情況就是重建管理服務業的好機會。
對于那些有興趣、有毅力且有能力在這一領域獲得成功的人士而言,重建管理是一片肥田沃土。在現今的經濟環境下,對企業重組專家及從業者的需求很可能長期存在。不過,中國持續經濟放緩是否會導致企業采取重組措施仍有待觀察。新任領導人可能繼續推進改革,提高企業透明度,從而促使企業增強管理效力、提高運作效率。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