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8日,中國氣象局預報與網絡司再次發布關于做好霾天氣預警工作的通知,針對霾預警信號標準進行了修訂,首次將反映空氣質量的PM2.5濃度與大氣能見度、相對濕度等氣象要素并列為預警分級的重要指標,同日,中央氣象臺首次單獨發布霾預警。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日益頻繁的霧霾天氣迫使PM2.5防治進展加速,隨著越來越多的地區加入到PM2.5的監測隊伍,由此帶來的市場機會也逐漸展現。業內人士估計,環境在線監測和分析行業將率先受益,未來三年,空氣質量監測儀器市場規模將達到50億元左右。
目前,我國現有的PM2.5監測設備市場中,進口設備占了約80%的份額,但由于基于中國本土環境的監測標準長期缺失,按照國外監測標準生產的進口設備普遍存在“水土不服”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國產PM2.5監測設備贏得了時間,但外企的成熟技術依然是未來國內PM2.5設備市場強有力的競爭武器。
最新的消息顯示,由環保部牽頭,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作為技術支持、河北先河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河環保:300137.SH)作為項目帶頭人的研制適合我國環境情況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已經進入產品測試階段,與此同時,相關的監測標準也在制定中。
急補標準空白
環保部推動PM2.5監測設備開發與應用項目的目的是開發并產業化成套PM2.5監測儀,并制定相關指標和技術規范。
依據環保部2012年12月28日發布的數據,目前國內已經有74個城市、496個國家環境空氣監測網監測點建成。自2013年1月1日起,這些城市都開始發布PM2.5監測信息。
然而,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各地安裝情況大部分都以自己的監測要求為準,其采樣基準、采購、安裝、調試、數據采集質控標準并沒有統一,控制條件并未明文約束。“國家需要一套質控標準,來保證設備數據準確。”一位業內專家表示。
“通常來說,設備要做一年的比對測試才能確定適合當地的測試工作參數。在國外甚至有做2到3年的。”先河環保市場部部長杜新平表示。
“自2012年10月開始,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在全國選了10個有代表性的地區做測試。”杜新平稱,這是為了“補課”。只不過,與以往發布推薦名錄和對生產企業自愿送檢的PM2.5監測儀器的比對測試不同,這次用來測試的儀器全部是國產。杜新平所稱的這次測試是“環境大氣中細粒子(PM2.5)監測設備開發與應用”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項目的一部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