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中國旅游在國際上的影響越來越大,但只限于市場的自然影響,在國際組織中缺少應有的地位,在國際旅游秩序中缺乏應有的權威。
其實,中國的旅游業在近年來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國際組織中的職位也應該有變化,重要的變化應該是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我參加過一些國際會議,如果中國代表團不發表意見,會議基本上就沒有實質性的結論,那我們為什么不能更主動地謀求這種地位的提高呢?中國每年接待上億人入境旅游,還有四五千萬人出境旅游,可是在旅游秩序中中國的作用并不大。所以在下一步,在強化話語權的同時,要研究中國旅游在世界的價格協調權、規則制定權、秩序維護權和組織發展權。
不能只滿足擁有話語權,所謂價格協調權即一定意義上,中國旅游的價格要由中國制定。但是很遺憾,目前中國在企業層面上還存在討價還價的現象,在國家層面上還沒有這個概念。既然是做生意,就沒必要把大部分的利潤讓給別人。規則制定權也是如此,在國際旅游的發展過程中有很多規則,有些規則是有條文的,有些規則是沒有條文的,但是這些規則都需要研究。比如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入境旅游的規則是“先收費后接待”,后來就變成了“先接待后收費”,再后來變成了“延遲3個月到6個月收費”,這在日本旅游業界是沒有的,但在中國已經變成了行規,3個月至半年付款是很常見的,甚至超過半年,這樣的規則就不公平。從秩序的角度來看同樣如此,這些年中國很關注國內的市場秩序、服務質量的提升,這是我們進步的一方面。但是中國的很多旅游者到國外,秩序并不是那么好,質量也不是那么高,對于吃虧、受欺負只能忍氣吞聲,我們也需要擁有自己的權利。既然我們是大國了,當然要承擔大國的責任,但同樣要爭取相對應的權力。
為此,我們要突出中國在旅游業方面的權益與影響。
形成國家經貿工具
在形成影響力方面,旅游業要與商務部等有關部門合作,在繼續發揮外交工具功能的同時,切實形成國家經貿工具,以緩解國際經濟摩擦。如同日本上世紀80年代的“黑字還流”計劃,即如果本國與外國外貿順差太大,就向外國送出旅游者,相當于把本國的外貿赤字還出去,使出境旅游的優勢更大程度地發揮,這就需要整合市場資源,集中旅行社力量,加大客源力度,采用靈活的調度和引導方式,包括對旅行社的獎勵措施。比如某個國家與我國貿易摩擦最嚴重,就向該國送出 50萬旅游者,這50萬讓旅行社整合,國家給予旅行社獎勵。這種做法其一是對于發展中國家,以此方式表明態度積極,比如對于非洲而言,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這樣可以支持當地的發展;二是對于外貿出超過大的國家,形成“黑字還流”;三是搞摩擦厲害的國家,可以有雙面使用,既能作為懲罰工具,也可以作為鼓勵的工具。長期而言,我們面臨著國際經濟摩擦越來越嚴重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之下,旅游作為經貿工具的作用就是長期的。
采取多種方式走出去
旅游企業也要以走出去的方式提高中國旅游業的影響力。
在走出去時,一是要建立海外接待體系,形成“利潤回流”。客觀來說,現在以華人為主體的中國海外體系已逐漸形成,比如在歐洲,華人開辦的旅游企業基本分為 3類:小旅行社、小旅館、小車隊,大約 2500家。總體規模已經非常大了,但是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并且這些資源從來沒有整合過,所以,這就需要形成“利潤回流”。同樣是日本的經驗,日本在提出“黑字還流”緩解國際經貿關系的同時,日本的企業跟著走出去,比如夏威夷的飯店 60 %是日本的產權,澳大利亞黃金海岸 70%是日本的產權,在“黑字還流”的同時形成了利潤的回流。二是收購、兼并相應企業。 2009年 12月 2日上海的錦江集團和美國一個公司合作收購了“洲際酒店集團”。“洲際酒店集團”是國際大品牌,現在被我們收購了,這個意義并不亞于“中鋁”要收購“力拓”。三是攜程旅游網和如家客棧的海外上市計劃。四是巴黎“中國文化城”的直接投資方式。
為此,還需要建立一套新的運作機制,納入國家大經貿體制,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創造新的方式,以旅游部門為主,聯合商務、海關、外匯等部門,建立中國旅游國際化專用基金,形成專案,逐步推動。世界貿易主要分為三大類:貨物貿易、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在這個框架之內,中國旅游業在服務貿易領域大有作為,這也意味著面對一個新的國際經濟摩擦的時代,我們確實需要研究一些新思路、新對策,謀求新的發展【創業網Cye.com.cn】。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