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時代人人都能發表作品,于是成百萬的圖片影像充斥著無邊的大眾信息網絡世界。而Shutterstock是如何從業余攝影師平臺成長為網絡圖庫大亨,為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奉上視覺盛宴的?
起家于自學攝影
圖庫這一專門為出版商和其他客戶提供圖片的概念早在上世紀20年代就已經出現。但數字時代催生了一個新名詞——微圖圖庫(microstock),這是指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低價和免版權費的方式購買并自由使用的網絡圖片,圖片來源眾包于業余攝影師和藝術家們。
第一家微圖圖庫公司iStockphoto成立于2000年(六年后以5000萬美元的價格被Getty Images收購)。2003年,29歲的著名創業者Jon Oringer設想將圖片眾包市場和基于訂閱的商業模式相結合,才真正推動了這一市場走向鼎盛。Shutterstock向博主、媒體和各種規模的企業提供成本低廉的圖片。大量的需求刺激了供應方,供稿人蜂擁而至,向這一擁有高收購量的平臺提供他們的作品。
今天,由Oringer擔任CEO和董事長的Shutterstock擁有2400萬免版權費的圖片、插圖、矢量圖和視頻剪輯。網站有14種語言可供選擇,提供來自100個國家3萬5000名供稿人的作品。在現已繁榮的行業內,Shutterstock是第一家下載量突破2億5000萬的公司;最新的數據顯示,每秒就有2張Shutterstock圖片售出。(Oringer稱,Shutterstock在商業數碼圖像供應領域居于首位,領先于Getty Images和iStockphto之和。)它的客戶數量達50萬,包括谷歌(Google)、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和獨立制作人等。
2003年Oringer創業之初完全沒有預料到公司會有如今的規模。就像他之前的無數創新者一樣,他只是想解決一個問題。在連續創立了10家中規中矩的軟件公司之后,他注意到加了圖片的郵件和實時通訊稿總能帶來高訪問量。但一開始,Oringer只能從Clipart CDs獲得高品質圖片,或從Getty和Corbis這樣的圖庫獲得價格高昂、適合特定范圍的版權圖像。
此時,Oringer敏銳地察覺到一個市場漏洞,而時機恰到好處——一臺專業高品質照相機的價格已經跌至1000美元之下。他果斷入手了一臺,在接下來的九個月里潛心學習攝影,他說:“我完全沒有方向,所以能試的攝影類型都試了。”他的作品中包括一只拿著報紙的狗(這是他的個人暢銷作品)和他工作的網吧場景。他總共照了10萬張照片,上傳了其中最好的3萬張,并賣出了49美元的無限訪問訂閱。
結果,Oringer發現并不只有他需要這些圖片。此時僅憑他自己已經無法滿足大量的需求,他決定擴大規模。Oringer創建了Shutterstock平臺,任何人都能提供圖片。到2007年,Shutterstock已經能夠提供200萬張圖片。2008年,Insight風險投資注入一筆數量不明的資金,幫助公司繼續擴大規模。到了2009年,Shutterstock以330萬美元現金的低價收購了微圖圖庫公司Bigstock。
正是從那時起,Oringer開始考慮上市,他回憶:“當我看到我們在成長時,我就在思索走哪一條路可以使機會最大化。”2012年10月公司首次公開募股(IPO)——也是近兩年多來首個來自紐約的科技公司——募集了7650萬美元。他說:“我們上市是為了擴大公司規模,融資以成為這一新興行業的領頭羊。但是我也在不斷地問自己是否還能保持產品原貌。我們為自己敲響了警鐘,而它還是原來的公司。”
為供圖者帶來福音
這是一月的一個晴冷的清晨,從Oringer位于曼哈頓金融區34樓的辦公室向外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自由女神像。他坐在兩塊大熒幕顯示器后,穿著運動鞋和有些褶皺的系扣襯衫,看上去十分悠閑。他說:“我創立公司時,人們對于這一行業已經有了很多構想。但我們的獨特之處在于訂閱模式的簡潔,而且我們始終將自己定位為一家科技公司。”
這種商業模式收效顯著。2012年第三季度財報(這是IPO前本文發表時所能掌握的最新數據)顯示,Shutterstock收入增長36%,達到4230萬美元,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達到1030萬美元。公司計劃2012年總收入達到1.65億美元,并調整收益至3300萬美元。
投資者們也注意到了對網絡圖片日益增長的需求。2012年5月,Shutterstock的一家競爭對手Fotolia,宣布從私人投資集團KKR獲得1億5000萬美元的投資;8月,私人股本公司Carlyle Group以3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Getty Images。在一項贊助研究中,Shutterstock聲稱到2016年“預拍攝類商業數碼圖片”(pre-shot commercial digital photographs Cye.com.cn)市場價值將達到60億美元。
IPO之后,Oringer仍然擁有公司多數股權,繼續執掌Shutterstock。他說:“大多數上市公司不再由創始人經營是因為財務結構稀釋了他們的股權,而且干涉經營的意見越來越多。”
Oringer不喜歡老老實實地坐著,他的雙腿搭在另一張椅子上,將椅子來回拖動。他對Shutterstock成長的規劃同樣永無止息,即保持供求同步增長。他說:“沒有供稿會惹惱買家;拿不到報酬的話供稿人又不買賬。從一開始我就想盡量保持平臺自動化,因為電腦可以更快告訴人們需求的東西在哪兒。”
為了獲得Oringer口中的“網絡效應”,Shutterstock搜集了關于圖片買賣內容、時間和原因的大量數據,開創了一個完善的系統,服務于各方反饋圈。初始的搜索功能支持基于人數、性別或種族的圖片搜索,并可以根據個人位置和瀏覽記錄提供不同場景下的搜索結果。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