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飲O2O企業里,美國opentable的模式和盈利情況一直是大家關注的重點。在5月3日公布的財報顯示,opentable繼續盈利且整體營收增長保持平穩。在此前,品途網發表的《 中國餐飲O2O為什么沒有Opentable?》一文中總結到:首先,中美兩國消費者的用餐習慣不同,美國即便是不那么熱門的餐館,消費者也習慣于先要預定的,而中國消費者除非那些特別重要的商務宴請、聚會,一般外出用餐時不會事先預定。同時,包括不少高檔、連鎖餐館在內的商家,仍然還是習慣于接電話,然后將預定信息登記到那一大本預定本上。因此,如果要想讓商家再安裝新的預定軟件并收取一定的費用,恐怕是很不容易。
讓我們把目光移到對岸 - 臺灣,有一家叫易訂網的企業,在四年間成為臺灣餐飲O2O的龍頭,他們以opentable路線切入,最終又形成了自己的營收模式。品途網通過采訪,詳細分析了他們的成長過程與經營方式,期望對更多的中國O2O企業有所啟發。
起于經濟低迷
2008年,美國的投資銀行不得不面對經濟危機,裁員的陰影籠罩著每一個員工,任職固定收益部門的陳翰林也暗自揣度,與其等著被裁,不如自找出路吧。那時,opentable正在美國引起高度關注,身為吃貨的他想到,臺灣這么多餐館,為何不在臺灣做一個opentable呢?于是,陳翰林從美國回到臺灣跟好友們講他的想法,最終和三位老同學一起創業,推出餐廳云端訂位系統服務。
彼時,臺灣也同樣受金融海嘯影響,在好景氣的時候五星級酒店對這些新事物不屑一顧,但到了一周只能做三、四桌生意時,看著門庭冷落的老板們開始接受新的嘗試。第一年,有一百余家餐廳入駐。到2013年,網站入駐餐廳將近五百家,每月五萬多筆訂位。在陳翰林看來,經濟不景氣是O2O起來的大好時機,現在,他說“我迫不及待地等下一波不景氣,這樣我可以再找到新的切入點。
opentable并非為華人而設
易訂網是照著opentable誕生的,但淮南桔淮北枳,美國人需要opentable,因為在美國出去吃飯先訂座已經是習慣,無論是就餐者和餐館都沒有把這個看做是新玩意兒,只是讓他們更方便而已。
而在中國,這個方式的出現就要同時教育商家和用戶。對餐飲商家來說,對這種互聯網新事物的反應一定是充滿疑惑的。對于廣大用戶來說,外出就餐也沒有那么強的計劃性。而且餐館很多,這家沒位隨時可以去另一家。
所以,接受品途網采訪時,他們回想在臺灣的立足過程也感慨那是困難重重“幾次差點game over。開始的時候天天打電話、登門拜訪,只要有商家愿意入駐,就來者不拒。”但這樣就算是找到了商家,也未必留得住用戶,因為商家的質量并不好。到底要做哪些商家的生意,并服務哪些用戶呢?
崛起于尋求變通
經過一番實踐,陳翰林和他的團隊有三個重要發現:
一、 只做中高端餐館的生意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定位,無論是對于尋找和鎖定目標用戶,還是對商家合作來說都很關鍵。這個定位下的用戶更重視服務品質,那么這個訂餐系統就可以與餐館一起為他們提供更完善的服務體系,包括:就餐前的電話確認,到店即可就餐,就餐后的意見跟進等等。最后這點其實相對于傳統餐館對反饋的收集來說是一大進步,如果在飯桌前跟用戶聊,用戶一般不想說太多,要不就是不想他跟朋友的聊天被打攪,要不就是用餐完畢著急離開。但如果用戶事后收到發來的詢問郵件,就可以在自己有空的時候好好說說感受了。
他們為餐館提供的價值在于:
1. 通過鎖定目標用戶,增加中高端餐館的客流;
2. 幫助餐館做好CRM,收集更多的用戶反饋;
3. 通過EDM等手段幫助商家向潛在目標用戶推廣宣傳。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