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一年里,有不少正當壯年的一線企業家高調宣布退休。這群50歲上下的企業家在人生和事業處于巔峰時紛紛退出江湖,大有一種“再不退休我們就老了”之勢。其中給人震動最大的是阿里巴巴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馬云和巨人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史玉柱—這是這一輪退休潮的最強音。
在前不久的IT高峰論壇上,馬云進一步解釋他的退休:“關于退休我想了9年,計劃了6年,實施了3年。我跟自己講我們到這個世界上不是來工作的,我們是來享受人生的,我們是來做人不是做事的。如果一輩子都做事的話,忘了做人,將來一定會后悔。48歲以前我的工作是我的生活,48歲以后我希望我的生活是我的工作。”
史玉柱在宣布退休時說:“我比馬云提出辭職早,只是董事會批的晚,我不是跟風,退休的決定不是一下子做出來的,大概在三年多以前我就已經從巨人網絡退居二線,主要是因為覺得自己年齡大了,把互聯網留給年輕人。”
真的能退休嗎?
馬云和史玉柱的退休宣言似乎打開了企業家們內心深處的“退休之匣”,并推動著更為猛烈的退休潮。但我的疑問是,這些習慣于鎂光燈下的企業大佬們真的能夠退下來去游山玩水嗎?他們真能退休嗎?
從之前的柳傳志退休和王石退休,可以看出他們的退休與傳統意義上的不一樣。他們的退休不是因為年事已高交接班,而是從日常管理工作中退出來,同時牢牢把握公司管理的大權,或是從這件事里退休又在另外一件事中重新上崗。
王石雖然一直說退休,但他還是萬科董事長,重大決策還需要他一錘定音。他只不過脫離了日常經營,騰出手去做更多自己感興趣的事,比如壹基金的執行理事長、去哈佛游學等等。柳傳志的退休也只是從聯想集團抽身,隨后又在聯想控股下了更大一盤棋。
馬云說退休,我是100%不信,先拋開他需要阿里巴巴勝過阿里巴巴需要他這個前提,馬云是個要干大事的人,他還有數據、金融、物流的三大構架要做。所以,他放假我信,他放下我不信。一個整天游山玩水做寓公的馬云是很難想象的,他怎么會在49歲的時候放下呢?也許我們可以把他說的退休理解為撒嬌,但作為成功企業家和公眾人物,這么高調地四處講退休確實需要商榷。
在采訪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時提到馬云退休,我當時的問題是:1、怎么看待馬云退休;2、馬云作為公眾人物這么高調退休會不會給企業界帶來不好的影響?郭廣昌回答說,馬云的退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退休,外界的錯誤解讀是因為他們沒有站在馬云的高度,沒有理解馬云的精髓。
事實上,馬云和史玉柱式的退休看似退了,但公司內部并沒有什么變化。比如阿里巴巴新的管理體系是由戰略決策委員會和戰略管理執行委員會兩個核心單元構成的,馬云負責前者,25個事業部相對獨立,新任CEO負責執行委員會,這和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主席退居二線有異曲同工之妙,大權還掌握在他們的手里,只是不用每日辛苦早朝了。
大佬們的退休模式
綜合來看,目前大佬們的退休模式有這么幾種:一、徹底退休。這是真正的無官一身輕,是自然規律下的正常交接班,如美的何享健等第一代企業家們,這涉及了另外一個話題—交接班與財承。
二、被動退休。此前企業界有一種風潮是在資本和咨詢的鼓動下,極力勸說企業的創辦者們在公司成長到一定高度后離開—尤其家族企業更是受這種思潮影響甚深。
這種退休思潮的主要觀點是,老企業家們跟不上企業發展的步伐,創始人要退下去,讓職業經理走進來。我的一位EMBA校友就是這樣的典型:在過去15年里,他的公司發展到了十個億的規模,引入資本后被迫離崗退休把公司交給新請來的職業經理人打理。無獨有偶,Kappa的陳義紅從李寧出走后,花了幾年時間把企業做上市,發展也還順利,在咨詢公司的鼓動下,他從阿迪達斯請來職業經理人,自己退休去享受生活—在之后Kappa遇到危機,陳義紅再度上任,這是后話。
三、先退休再創(就)業。這是一個非常好玩的退休模式,在外企和互聯網企業出現這樣的情況較多。很多時候,宣布退休的人都不在退休年齡也沒有退休安排,這只是離開原來公司的一個借口。比如毀譽參半的唐駿,他接連從微軟、盛大、新華退休,但都在退休后不久又再就業。2012年,土豆網創始人王微把公司賣給優酷后不久也宣布退休,不到一年時間,他又重出江湖繼續創業。這一類退休充其量只是辭職的另一個體面說法而已。
四、享樂式退休。這樣做的主要是那些公司被并購或上市套現后退出的企業家,他們基本上都是“辛苦一陣子享樂一輩子”的信徒。說老實話,他們的想法很樸素,就是創業賺錢,在企業發展到達爆發點后快速離場。我的一個朋友不到50歲,創業十年把公司賣了2億后徹底退休,之后帶著太太走了150個國家;另外一個朋友趕上SP的熱潮把公司賣了4000萬美金,當年操控企業的手現在用來駕馭美女香車游艇飛機,據說前一陣子他也在海南—我說的不是博鰲,你懂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