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說退還留的“民國式下野”模式。馬云史玉柱王石馮侖們的退休基本上都屬于這個模式,退的是CEO這個日常經營職位,留的是董事長這個決策拍板的職位。這類退休模式有點民國時期政治人物下野的意思,熟悉民國史的人都知道,政治人物經常會采取以退為進的方式,把自己置身于一個不被關注的位置上,脫離正在形成的爭斗漩渦,規劃一盤更大的棋。對于馬云的退休,我一直暗自揣測,他到底要做一件什么樣的大事呢,如果哪位有心人選擇這一類退休模式的大佬們做一個跟蹤采訪,應該會有更多收獲。
除了這幾種退休模式外,還有堅決不退的。這是一群較典型的企業家群體:他們都是40年代出生,屬于改革開放后的第一代企業家;他們從創辦企業開始就沒有想過有一天會退休。
任正非創辦華為25年后還在艱苦奮斗,聯想柳傳志在辭去聯想集團董事長時就說過,“辭職不是卸任,是為了做好聯想控股,那里有更繁重更有意思的工作等著我做”。連續三年的中國首富、現年68歲的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在接受《全球商業經典》采訪時說:“工作就是享受,要是讓我退下來,說不定明天就老年癡呆了。”對宗慶后來說,工作與生活沒有界限,做人和做事密不可分,活到老,干到老—除了工作,他沒有任何休閑時間。
臺灣的企業家張忠謀今年八十多歲了,還身兼臺積電董事長與CEO。經營之神王永慶更是92歲不退休,在巡視美國業務時病逝。在國外,除了硅谷的那些新貴整天嚷著39歲退休,還有為數眾多的企業家不退休,維亞康姆CEO雷石東和新聞集團CEO默多克都八十多歲了,他們都還在整天工作而沒有一絲退意。
當然,從目前來看,宣布退休的每天都在臺前忙碌搏眼球,沒有宣布退休的都在幕后默默工作。對退休這點事,大家也都別當真,就權當他們在原單位換了個工作,換了種工作方式吧。這好比娛樂圈的明星,高興退出不高興也退出,高興復出不高興也復出一樣—他們對此都有非常精準的計算。
涌動的退休思潮
雖然馬云和史玉柱們目前的所謂退休都只是辭任CEO脫離具體的日常管理,但他們的這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退休言論確實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并且這股退休潮正從IT界逐漸向整個企業界蔓延。
最近有少數企業家在和我交流時說,早上打開電腦看到馬云要退休,中午吃飯時打開電視上看到史玉柱要退休,心里想“馬云是1964年的,史玉柱是1962年的,人家的企業做到那么大了都退下來享受生活,我們也都50上下了,公司也有幾個億規模了,凡事還在親力親為,是不是該考慮退休了”?像馬云、史玉柱他們一樣,“辛苦半輩子之后要享受下半輩子”。
遠東控股董事局主席蔣錫培今年50歲,從1990年創業起就一直拼殺在一線,面對企業家們的退休思潮,他非常不解:參加博鰲論壇,我經常碰到年逾八旬的國外企業家,有些早已揚名世界,仍舊奔波在會場內外。而很多五十歲上下的中國民營企業家,私下里都在談論如何早點交班退休,反差很強烈。
不在少數的企業家正當壯年時就要急流勇退,考慮退休或正在退休,這絕非國家之福。正如蔣錫培所言,國外企業家年逾八旬還在一線,國內正在主流的60后企業家們(1998年后創業,主要以IT互聯網行業為主)在40-50歲上下就要退休,這是為什么?
《創業家》社長牛文文認為,這一批企業家是當今中國社會名符其實的高富帥人群,但他們和整個社會一樣,似乎同樣被迷茫、不安全感和浮躁籠罩,并因此出現三種情緒:第一種情緒是太苦太累。總有一些企業家英年早逝,總有一些員工猝死,這個群體似乎已經集體過勞,應該停下來松口氣。很多人因此進入高富帥節奏:前半生奮斗,后半生享受。第二種情緒是“憤青”。無論讀企業家的微博,還是和他們交流,經常感覺他們淤積了太多的受迫害感,這種情況全世界都少見—高富帥人群集體吐槽對社會的不滿。第三種情緒是明哲保身急流勇退。中國社會存在很多問題,商業環境相當不完善,有些人為規避風險考慮賣掉公司或者移民。
不可承受之輕
中國現在的不少企業家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缺乏企業家精神,他們中的多數人只能算生意人和商人,每天都糾結于把企業當豬養還是當兒子養,并沒有思考做企業的真正意義和肩負的責任與使命。他們創辦企業的原動力僅僅是改變個人生活品質,做企業也就是一個賺錢守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沒能進化為企業家。在這種心態下,這些企業家們普遍兼具創一代的苦出身和富二代的享樂思維。
多數中國企業家長期處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的階段,每天都在為企業的生存而奮斗。但在企業進入平穩期看似沒有危機和挑戰時,不知不覺中,他們已經有一只腳踏入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的境地。
他們開始反思人生的意義,于是從創業時的7×24(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24小時),到脫離了日常管理;他們認為要享受生活,于是開始嘲笑那些每天專注于工作看似沒有生活的企業家;他們開始提倡快樂人生,于是從過去的艱苦奮斗變成了現在的游艇美女香車美酒;他們要成為鎂光燈下的社會活動家,于是由過去把時間花在客戶、業務和團隊上,到出現在各種論壇、圈子和飯局上;他們看到了資本的力量,于是看不上賴以起家的業務,開始給自己冠以投資人的身份,美其名曰用資本撬動實業。
我的一個企業家朋友,在過去的15年里每天兢兢業業地工作,企業做得非常好。后來,他為充電去讀了EMBA,發現每天除去辛苦工作外還有更多活法。很快,我發現他變了:對紅酒能喝會品而且對國外的一些酒莊說得頭頭是道;在上海的時間多過在公司總部的時間;嘴里開始冒出來LP、PE、上市這些時髦詞匯;開始熱衷于去美國抄底房地產;據說還在上海有了“第二春”。我和他公司的一個副總有過一次深談,這個副總告訴我,老板從過去見客戶到現場已經上升到只看報表的階段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