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中國最牛的鄉村富豪”的趙本山堪稱國內曲藝圈的傳奇式人物,其本人坐擁30億資產也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前不久,本山傳媒位于沈陽的奢華辦公大樓被媒體曝光,除了八卦之外,更令鈦媒體回到對本山及其品牌價值的思索。從靠“笑料”攢起名氣的一名喜劇明星,到規模30億的本山傳媒集團,是什么造就了本山在曲藝文化領域商業化的成功?
在沈陽出差期間,我的同事去看了劉老根大舞臺的演出,回來路上問他有何感想,他balabala描述了一些初步的現象或問題,我提煉整理如下:
1、 演員基本功和素質都很強,能力比較全面,不僅是唱歌、表演還有雜技之類的也都不錯。
2、 敬業精神。演員沒有懈怠,這一態度背后折射出本山的管理能力強。
3、 編劇的功力比較弱,對內容編排的重視程度不夠;故事情節和內容單調,很多包袱太老,對白過分三俗。
4、 演員的舞臺控制能力有待提高,觀眾不覺得有笑點時演員還“強行索要掌聲”。
5、 演員之間的相互調侃中有些包袱有悖于基礎倫理。
6、 可能跟地域有關,過分采用民粹主義表達愛國情結,煽動大家對日本人的仇恨。
7、 票價安排比較合理,(以沈鐵文化宮劇場為例)票價50-200元不等,比較符合本地人招待外地朋友或外地游客自己消費的心理價位
8、 從觀眾的口音中初步判斷,大約一半是外地游客,一半是東北本地的。
9、 由于場所問題和劇目編排問題等,聲光電等要素的運用水平還很初級。
10、普通工作日的上座率50%以上(座位數600個左右),還是不錯的。
11、 應該是租賃了鐵道文化宮來進行經營,從中看到老國有文化場館的再利用存在機會。
12、 總體評價:演出水平不是很高,不甚理想。
不過,既然說見仁見智,自然是博主我有不同意他觀點的地方。朋友對整個演出(即文化產品)的評價并不高,就此,我想提出幾個不同觀點:
首先,同事是在以中年文人的陽春白雪視角看世俗娛樂,不妥!也許劉老根大舞臺確實有不少需要提高的空間,但這并不妨礙老百姓喜歡這種形式,更不能否定“二人轉”是一種文化現象,至于是高雅還是低俗那是另一個話題,下里巴人的東西就該否定嗎?都說郭德綱三俗,但若沒有郭德綱,哪來的相聲復興?估計早就被那幫吃國家津貼的主旋律相聲演員掐斷傳承的命脈了!且不說郭德綱還整理、拯救、恢復了多少段老相聲和老曲藝作品!
從資本和商業運營的角度來看,商業模式和盈利水平才是最核心的。但這并不代表商人就不懂文化,我認為,反倒是商人最容易成為文化興起的推手。沒有美地奇家族的財富哪來的文藝復興?
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在商人的逐利訴求、文化人的藝術追求和普羅大眾的娛樂需求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單純滿足任意一方都會讓文化產品跑偏,這樣的文化產品也必定無法善終Cye.com.cn。
讓我們回到演藝或者曲藝這個話題上,本山、郭德綱還是周立波不論哪種范兒,究竟什么才是一臺好的演出?
圍繞這個本源性的問題,我和同事展開了深入的討論,順便對國內幾個典型的曲藝商業化運作案例包括趙本山、郭德綱、周立波等開始了一輪分析。我們發現,不同的曲藝類型其成功背后有著相通的內在邏輯,本山傳媒是我們的第一個研究對象。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