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本山傳媒的九大業務板塊
根據公開資料,喜劇小品演員出身的趙本山于1993年創辦了“本山藝術開發總公司”,不僅從事文化、廣告、影視業務,還兼營煤炭、鋼材、運輸等傳統生意,而后衍生出的本山傳媒,公開介紹是這樣的:
2001年,趙本山創造性地打開了“二人轉”的娛樂藍海;同年,出資20萬元舉辦了面向遼寧地區的“趙本山杯首屆二人轉比賽”;2004年又舉辦了面向東北三省的“第二屆二人轉比賽”;2003年4月,趙本山以“趙家班”為班底,組建了遼寧省民間藝術團,并租下了可以容納600位觀眾的沈陽大舞臺劇場,從當年4月1日開始在這里演出二人轉、小品、東北歌舞等。 同年,趙本山以遼寧民間藝術團為核心組建成立本山傳媒。本山傳媒是遼寧省文化廳直屬民營文化企業,趙本山擔任集團董事長。2008年,本山傳媒被文化部授予除事業單位以外的“中國文化經濟實體30強”。2010年,“劉老根大舞臺”被文化部、國家旅游局聯合評為首批“國家文化旅游重點項目”;2010年起連續三年被中宣部評為“全國文化企業三十強”。
從背景介紹已經不難看出企業背后的政治資源。而作為一家傳媒,文化產品的運營能力究竟如何?我們將其業務結構與經營概況歸納為九大板塊:
第一,自然是核心的演藝板塊。標志性演出品牌“劉老根大舞臺”,已形成連鎖規模。目前,本山傳媒已擁有沈陽中街、沈陽工人會堂、沈陽沈鐵文化宮、北京、天津、長春旗艦、哈爾濱等七家駐場演出劇場。2011年,本山傳媒所屬“劉老根大舞臺”連鎖劇場全年演出1744場,演出收入突破2.2億元,上繳國家稅收7000余萬元——納稅額高達營收的三分之一。
第二,影視板塊。影視制作業務現已成為本山傳媒重點支柱產業之一。十年間,先后拍攝電視劇《劉老根Ⅰ、Ⅱ》,《馬大帥Ⅰ、Ⅱ、Ⅲ》,《關東大先生》、《鄉村愛情Ⅰ、Ⅱ、Ⅲ、Ⅳ》、《鄉村愛情故事》、《鄉村名流》、《鄉村愛情交響曲》、《鄉村愛情變奏曲》等十幾部鄉村題材電視劇作品,打造出了本山影視“貼近生活”的鄉村題材路線,在國內形成獨樹一幟的定位,同時收視水平和盈利水平一直能夠得到保障。
近年來,本山傳媒也參投了如《說書人》、《e網情》、《怪俠歐陽德》等不同風格的電視劇,目前看來收益狀況都還不錯。2010年,本山傳媒初涉影壇的作品《大笑江湖》也取得了不俗票房,然而,口碑不佳使其電影之路受阻。
第三,綜藝板塊。
本山傳媒曾參與制作了不少電視節目。包括2009年同黑龍江電視臺合作的娛樂欄目劇《本山快樂營》,融合東北二人轉、喜劇小品、電視劇,該欄目采用美劇拍攝模式,Cye.com.cn以“季”為周期邊拍邊播,全周播出累計195分鐘的節目。周一至周四檔的節目中,采用平行敘事的方式,展現發生在象牙山村各家各戶家長里短的快樂生活;而每周五的特別節目,則為前幾天發生的事件編排、碰撞出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結局(和曾經風靡一時的韓劇“反轉劇”系列模式相近——鈦媒體注)。
此外,2009年,本山傳媒與遼寧衛視聯合推出的娛樂互動節目《明星轉起來》,每期節目邀請四位國內外當紅影視、歌舞、曲藝、戲曲等明星大腕參與。
在該檔節目中,眾明星與本山傳媒著名“二人轉”演員結成師徒關系,一幫一,一對紅,把二人轉的“說、唱、扮、舞、絕”等基本功傳授給明星們;并逐級提高學習難度,笑料氣氛非常濃厚;2010年,又和遼寧衛視合作了幽默搞笑類娛樂欄目《新笑林》,演繹古今笑料。一眾互動性十足的欄目,既傳承了本山傳媒的優勢,也獲得了一定的區域性熱捧。
第四,音樂板塊。這塊業務在其官網介紹中并沒當回事兒來提,不過,從文化角度來看,還是要強調一下其存在感。本山大師的得意門生小沈陽涉足影視圈后期,多部片子的主題曲都是親自主唱。有些影片品質上差強人意,但主題曲卻火爆異常,成為大眾KTV流行曲目,如《大笑江湖》、《我的好兄弟》等,讓其影視之外開辟了新領域。這一現象,代表了本山傳媒旗下藝人的多元化發展。
第五,自然就說到藝人經紀。本山傳媒旗下擁有近百名趙本山的弟子或藝人,各類廣告代言、走穴堂會、外派演出或參演等傳統的經紀業務也為本山傳媒帶來了不菲的收益。
第六,會所及特色餐飲。2011年成立的“劉老根會館”是本山傳媒各個優勢文化業務板塊內容的集中體現。該會館位于北京前門商業區和歷史文化保護區,總占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比鄰北京劉老根大舞臺。會館中不僅有“陶藝主題長廊”等文化展示的亮點,加上用原生態食材做的“劉老根私房菜”、以東北方言命名的“快樂餐廳”、以趙家班弟子串場的“明星大堂經理”制度等細節,重點突出厚重的東北民間文化,以及幽默與快樂的用餐氛圍。
總體來講,這一產業是本山傳媒期冀向高端定位突破的一個嘗試。不過,像這樣的投資規模,估計趙本山也沒指望從中賺錢,而只會把它當做品牌形象的宣傳出口與在京攻關的“企業駐京辦”。
現實情況是,由于鄉土文化與高端定位實在無法讓人聯想在一起,背后完全是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差異,因此,高昂的用餐價格并未得到廣泛的認可;再加上開業時涉及到毀壞文物等負面問題,會所之類在京城中的口碑只能說是不溫不火。正面宣傳作用微乎其微,至于公關嘛,相信商務人士也不太會選擇這樣的地方來談業務。為什么這樣的定位沒有成功?顯然是因為“高端定位”和本山傳媒的用戶定位嚴重沖突(見下文商業模式分析)。
第七,衍生產品電商。本山傳媒圍繞旗下明星、影視作品、東北鄉土文化及地區性特產打造了小型電子商務平臺“快樂商城”,主要銷售的產品包括明星人偶公仔、水晶工藝品、人物漫畫折扇、明星肖像變色水杯、特色山貨等。
第八,藝術教育板塊。本山傳媒于2004年與遼寧大學共同創辦了“遼寧大學本山藝術學院”,通過表演和戲劇影視文學兩個本科專業,全日制培養表演、導演、編劇等方面的藝術專才,顯然為本山傳媒提供了后備力量。
第九,也是最后一個板塊,公益慈善。嚴格意義上講,這一塊其實不能劃到商業范疇,但的確是現代企業經營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板塊。本山傳媒最廣大的受眾在社會基層、在農村、在老少邊窮地區,所以,在這一人群承擔社會責任之后產生的效益遠遠比一般生產型企業或陽春白雪型的文化企業更為明顯。另一方面,本山傳媒“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的路子,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一系列的活動為本山傳媒帶來的社會影響與無形價值,成為企業與個人的重要支撐,極強的黏住了老百姓和普通消費者,與其自身的盈利性業務形成了良好的互動。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