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創新產業課提供的數據,2011年6月30日-7月3日在巴黎舉辦的“JAPAN EXPO”活動,4日間創下了20萬人的來場紀錄。
在“酷日本”戰略“走出去”的背景下,不少日本企業已將目標瞄準了海外市場并紛紛試水。日本最大的動漫音樂公司Lantis便是其中之一,其制作的動漫音樂活動“ANISONALLIANCE”將于這個夏天來到上海。
不過,Lantis公司社長井上俊次對外表示,目前動漫音樂產業還不算國家行政上扶助的對象,很多日本公司在海外都是獨自苦戰,“我們期待政府能始終如一地站在全體角度上,給予我們最合適的幫助!
東京電視臺以制作和播映動漫著稱,擁有各大電視臺中唯一的動漫部。這家電視臺也是將日本動漫銷往海外的重要推手。東京電視臺動漫部部長川崎由紀夫在談及日本動漫海外戰略時認為,政府應該在培養動漫人才上投入更多。
“酷”自何處來?
日本動漫產業崛起基因:“酷”文化!
中國人對日本動漫產業最關心的問題莫過于:是什么靈丹妙藥,讓日本動漫如此興盛?
其答案說復雜也復雜,說簡單也簡單。數字好萊塢大學校長杉山知之在回答記者采訪時指出兩個關鍵要素:一是寬松的創作空間。日本政府對動漫創作放任自流,從不橫加干涉。二是日本有著培育Cye漫畫人才的深厚土壤,為動漫產業提供了大量后備軍。
日本中小學注重美育,大多數學生都能畫上幾筆。加上自小看漫畫和動漫長大,耳濡目染,自然而然拿起鉛筆模仿。在這樣的環境中,那些具有天賦的漫畫人才就很難“漏網”了。
日本人認為,漫畫從根本而言,屬于藝術創作。漫畫不僅在題材上天馬行空,有的作品思想深刻,不亞于小說。職業漫畫家在日本的社會地位極高。加之漫畫發行量大,版稅收入也很可觀。相對而言,漫畫界比動畫界的日子要好過些。有電視節目估算,《海賊王》作者尾田榮一郎年收入高達31億日元。當然,這屬特例中的特例。
談及人才問題,東京電視臺動漫部部長川崎由紀夫結合與中國聯合制作動漫的經驗指出,中國和日本的動漫市場構成完全不同。中國沒有龐大的漫畫市場。動漫創作人員缺乏漫畫功底,在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設計上的長篇掌控能力較弱。而日本的長篇動畫,動輒好幾百集,播映上十年,這種優勢他國短時間內難以企及。
企業顯然以動漫形象的悠久歷史為榮。藤子Pro株式會社的筱田芳彥表示像哆啦A夢這樣,漫畫出版43年,動畫播放35年來仍然持續保持人氣。“公司每年還會制作關于哆啦A夢的電影,今年是第34部作品,5月份已經累計突破了1億觀眾,F在動畫節目視聽率的前十位,全部都是有著10年以上‘高齡’的長壽系列作品。”
效仿韓流成功經驗
很多國家都將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定位為國家戰略。其中,韓國比較成功,由韓流整合大眾文化資源,形塑韓國文化形象,三星電子等韓國產品緊隨其后,層層遞進。毋庸諱言,酷日本的出臺有艷羨韓流的成分。
不過,日本文化創意界與政府向來井水不犯河水。政府對文創產業少有扶持,文化人對政府插手天生反感,兩者缺乏良性互動經驗。日本著名現代藝術家村上隆就曾批評酷日本是在浪費稅金。對酷日本樂觀其成的業界人士,也都異口同聲地說“往日不可追,寄希望于未來”。
近些年,日本文化娛樂界趨于內向。日本國產電影呈現前所未有的繁榮。流行音樂界則以草食宅男文化為背景,類似AKB48的少女組合不斷克隆涌現。具有國際號召力的實力人物仍是些老面孔。
NHK媒體研究部主任研究員山田賢一閑談時,對日、韓三國文化產業政策做了個比較。他說:“內容和市場,好比文化產業的兩只車輪。日本政府以前對內容和市場都不太過問,現在才剛剛起步。韓國政府對韓流大力扶持,但政府不管內容,只管市場!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