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醫療是我真心看好的物聯網應用,尤其是在中國,如果技術能推動體制變革來解決民生的話,是個功德無量的事情。智能醫療的事兒說了好多年,相關的網站也不少,APP也火了一些,但是真正能解決核心問題的還沒出現。
馬云十年能改變商業、微博四年能改變傳播、微信兩年多能改變通信,但醫療呢,何時才能改變?
近期有幾個動向值得關注,一是穿戴類智能終端市場開始爆發,對體征的探測越來越深入,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關注;二是“醫療終端+遠程監測”的商業模式開始顯現,筆者所接觸的幾個醫療器械公司從今年3月開始以萬為量級開始出貨,商業已從概念變成實際試水;三是淘寶曇花一現的掛號服務,看得出互聯網巨頭也想涉足慢慢打造一個對接醫療資源和患者資源的淘寶。
這些暗潮涌動之下,是否預示著智能醫療已經臨近引爆點?
醫療信息化已經很不錯,但沒解決核心問題
智能醫療是個泛概念,從大的方面說,有醫院的信息化(包括電子病歷、電子處方、電子化流程、電子查房等)、醫療信息的互聯網化(包括各類很火的尋醫問藥的網站、APP應用)、藥劑醫療設備的物聯網化(藥品/血液/器械等RFID管理等)、遠程健康監護乃至遠程醫療等,應該說,前三類領域已經發展得相當迅猛甚至可謂成熟,而第四類卻總是雷聲大、雨點小。
簡單分析一下:
1、醫院信息化:需求驅動的主體非常清晰,當前大醫院基本都實現信息化改造,隨著新設備的不斷引入,信息化程度也越來越高。不過問題也很明顯,至今都很少能看到哪個城市有通用的電子病歷,這個不是技術的問題,你拿檢查報告去別家醫院看看試試,該檢查的還是會讓你檢查。
2、醫療信息的互聯網化:這個消費驅動也非常強,醫院是稀缺資源,沒動力把各類信息公布出來,但無數患者卻有需要,于是催生了無數中間商搜集醫院、醫生、掛號、用藥等信息,大大消解了原來的信息障礙,甚至還出現了可以直接和醫生對話問診的應用,但是這類應用還是專注于信息的公開化,沒有涉足到核心流程。
3、藥劑醫療設備的物聯網化:這個在藥品制劑、各類醫療器械管理上有非常強勁的需求,例如血液血漿的管理,不能出半點差錯,慢慢也在從過去的條碼管理慢慢朝RFID標簽管理(可寫可讀)邁進,除了傳統的監控血液的識別、定位、監控管理外,甚至有所處環境溫度的監測等。
但是這些都不是能真正改變我們醫療感知的,醫療的本質是什么?流程簡而言之如下:
1、患者:提供各類體征信息
2、醫生:獲得體征信息,進行診斷,下處方或提供治療方案
3、藥房:開藥給患者(其他治療則需要在醫院進行)
以上這個核心流程目前只能在醫院進行,這也是大多數人看病最頭痛的地方,資源少、排隊長、掛號難,要想看次病還要找關系,好不容易看上了,醫生也忙得最多給瞅幾分鐘就開藥,總之不舒坦。
所以,核心痛苦還是沒有解決。
智能醫療的理想與現實
那物聯網技術、互聯網技術又能改變什么?一個理想化的智能醫療模式又是什么?
1、每個人:穿戴著體征感知設備
2、醫療服務提供商:自動遠程健康監測、疾病預警、遠程問診
3、社區醫院:根據問診情況開處方藥
4、社區藥房:開藥給患者
這個模式很理想,每個人不用經常上醫院了,減輕了醫院的壓力;醫院也不用每日消耗大量的資源進行低端重復的檢測、開藥,社區醫院的價值也激活了,最終每個人也節約了時間,解決了問題,那么為這樣的服務付出一點點錢就可以讓整個商業模式轉起來。這就是大部分遠程醫療集成商講的故事,每次聽完都特別神往,真心覺得好。可是如此好的模式卻非常少很成功的案例,否則早就在你我身邊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