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很難?
1、習慣問題:看病是一個不能出差錯的事,只有是面對面溝通才給人以安全感,所以目前所謂的遠程醫療往往是類似高清視頻會議,就像思科推廣的網真系統。
2、體征檢測設備還不夠:基本的傳感設備只能做最基本的健康體檢,更專業的設備還很難進入家庭,當然現在國外已經出現家用的基因檢測等設備,隨著科技的發展,家用體征檢測越來越強悍只是個時間問題。
3、“好”醫生資源稀缺:對于最終用戶來說,醫療的需求就是要準確快速的治好病,絕大部分人生個小病都要撇開門庭冷落的社區醫院而去擠大醫院,其實就是個信任問題;而從另一方面,大醫院的好醫生已經供不應求,醫院和醫生參與其中的意愿并不大。當然很多方案商提出在智能醫療下醫生看病效率更高、獲得分成收入更多。
4、產業鏈難以整合:上述的智能醫療實際是對現有醫療模式的變革,涉及到醫院、社區醫院、藥店、醫療器械商、系統集成商、醫療健康公司、互聯網公司、電信運營商等,合作難度非常大,要理順這個關系,政府引導是必須的,但即便如此也是困難重重。
5、政策風險和監管風險問題:與其他行業不同,醫療是個敏感行業。醫院出問題都頭疼不已,更別說遠程狀態下出問題了,產業鏈更長,責任更扯不清。所以遠程醫療相關的政策不明確,行業很難健康發展。
因此,智能醫療核心的問題是:從傳統的醫院線下模式過渡到以物聯網和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線上模式,終端、平臺、醫患雙方太多的東西需要改變,就如同當年淘寶們改變商業形態一樣。那穿戴類終端的崛起可以充當引爆點嗎?
終端是基礎,但核心是運營平臺
首先沒有終端的普及是不可能推動智能醫療的。這兩年智能健康終端的突然爆發式增長為智能醫療創造了條件,現在面向個人和家庭的健康智能終端簡直眼花繚亂,智能手環、智能運動鞋、智能體重計、智能血壓計、帶尿液分析的智能馬桶甚至測基因的Cye設備已經在消費和技術的雙重驅動下迅速爆發,而且這些設備無一例外的都是采用“終端+云平臺”模式,這種模式實際就是智能醫療的雛形。但是這類應用的云平臺往往只是數據的羅列展示,缺少擁有醫療資源的另一方的參與。
而這所謂的另一方,也在向用戶靠攏。一方面,傳統醫療設備廠家已經動了起來,已經有不少血壓監測(比如北京華錄)、血糖監測(比如中山新聯)等設備廠家,開始提供遠程醫療保健服務。另一方面,專業體檢中心也在探索云健康服務,相比醫院,民營的專業體檢中心對新技術、新模式更感興趣。
雖然草根的各方正在各自領域野蠻生長之中,但是真正的資源擁有者——醫院還沒為之所動,缺少一個中間的連接者,能打動醫院入駐,能統一收集個人各類終端采集的數據,能提供醫患雙方的服務平臺,這才是真正的核心。
因此,穿戴類終端只是基礎,一個創新的運營平臺才是智能醫療的引爆點。
誰具備做智能醫療運營平臺的氣質?
這是一個可能誕生另一個淘寶的地方,很多公司都盯著,但它又太特殊了,所以真難。現在健康服務公司(體檢中心)、醫療設備廠家、創新型醫院、互聯網企業、穿戴式終端廠家、通信運營商都在想成為玩家。
那誰具有這種氣質?我看好健康服務公司或創新型醫院,不少這類機構都具有強烈的互聯網思維,有相當多創新投資的入駐,又具有一定行業資源,是這個行業的鯰魚。
醫療設備廠家雖然也有自行搭建平臺的,但跨廠家的設備服務難以協調,醫療資源也較少,穿戴式終端廠家也類似。而互聯網企業和通信運營商也具有平臺建設和運營的能力,但是行業準入和行業資源的缺失,他們可能成為一個合作者,而非主導者。
而當前做醫療的人,都特別看好高血壓和血糖等領域所謂慢性病監測市場,這又是健康服務公司或創新型醫院的擅長領域,也就是所謂面向患者的長期健康管理,傳統醫院接待每天如潮的患者都來不及,一般不會有動力去做面向患者的類似客戶管理的工作,而健康服務公司或創新型醫院卻往往著重提升這類服務。而這塊的市場又足夠的大,高血壓患病人數大概占20%,尤其是富有人群更高。其商務模式也非常清晰,高端客戶愿意為自己健康買單,而且很多是公司為高管或為客戶購買健康服務。
回到文章的開頭,穿戴式終端的普及降低了智能醫療的門檻,而行業正在等待著醫療健康服務平臺的出現,這是對原有利益格局的顛覆,必然是個漫長的過程,難不難,想想淘寶掛號、打車APP那些事。
不過暢想一下,未來看個病啥的,在手機上選擇一個醫生,把身體信息傳過去,然后交流一下,然后遠程就診斷下單,去個就近的藥店,吃藥解決問題,最后給個好評,這是多么愜意的事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