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無法精準引流。對于很多餐飲起來說,其與互聯網公司合作往往是有特殊需求,比如很多餐廳都希望能夠將下午茶服務借互聯網企業推送給消費者,但互聯網企業都缺乏手段將消費者精準吸引到該時段。
尤其是基于地圖的O2O,在對商家宣傳時,互聯網企業往往宣稱能夠將某地每天數十萬人流進行引導,但商家一旦提出更具體要求(如某一時段、針對某一菜品)或提出考核人數,互聯網公司則很難滿足。
(3)CRM玩法已經過時。被微生活收購的通卡,以及與微博合作的雅座,都是CRM玩法,但此類玩法同樣無法受到餐飲企業歡迎。原因很簡單,不管是實體會員卡還是CYE虛擬會員卡,其目的無非三種:存錢、打折吸引消費和信息采集。但在互聯網時代,會員卡存錢的意義已經消失,沒人會將金錢存放在微信會員卡中;打折則是只會影響收入的玩法;信息收集更是無聊。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會員卡玩法早已過時,餐飲連鎖企業"李老爹"自08年起通過雅座辛苦積累了5萬會員,實際并未能產生什么效果,如今幾乎已全部廢棄。
3.互聯網企業需要由廣告平臺變為服務公司。在很多餐飲老板看來,互聯網企業只是一個廣告平臺,其向這些平臺投入廣告費,平臺能夠為其帶來一定客源,這是一個花錢買客源的過程。因此互聯網公司的銷售人員去推銷時,很多商家的要求也很簡單:投入廣告費,進而產出利潤,如果廣告費大于產出,就會認為互聯網企業是來忽悠的。
兩岸咖啡的副總裁李國彥表示:"兩岸咖啡的消費者平均年齡是30歲,互聯網公司帶來的客流平均也就在5%左右,但兩岸咖啡仍堅持在大眾點評、微博大量投入廣告費,其原因在是為培養未來消費者。"
從餐飲老板的需求來看,互聯網企業最需要改變的是其商業模式,即由廣告平臺變成服務平臺:由單純的引流變為依時間、地點、消費者需求的精準引流,甚至最好能幫助餐飲企業實現點菜、結算、售后調查等一系列工作,但目前來看,還沒有一家互聯網企業能夠做到這一點。
目前業內熱炒的多個成功O2O案例,如雕爺牛腩、黃太吉煎餅等已經證明線上營銷和線下服務確實能夠很好的結合,但這些案例成功的原因是其企業本身具有較強互聯網營銷能力,是餐飲企業自身的成功營銷,而非互聯網O2O概念的成功。但這也正為互聯網O2O公司提供了思路,如果能夠將營銷服務打包一對一提供給商家,商家必然愿意付費購買服務,如此,互聯網公司才能擺脫淪為廣告平臺的困局。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