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逐漸在由一個新生事物轉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曾經談“網”色變、要用電擊去治療“網癮”的昨天盡管荒誕,卻也融入到了歷史的痕跡當中。
CNNIC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城市網民人口的增長趨勢正在放緩,互聯網正在滲透至鄉鎮和農村區域,網民亦開始呈現新老生代的差別。
時間的動態特質在“互聯網”這個東西上得到了最為充分的釋放和展示,從撥號上網到百兆光纖,從HTML到DIV+CSS,從桌面終端到移動終端,信息的更迭也讓一個接一個的網絡熱詞被創造,被熱捧,最后又被迅速遺忘。
如果以Chinanet始建的1995年為標尺,中國互聯網已經走過了十八個年頭,我們一度有四家網站躋身全球流量前十的榜單之中(2006年Alexa:百度、新浪、搜狐、騰訊),CN域名的注冊數量也超過了30萬個,杭州的電子商務企業阿里巴巴能夠在一天之內達到181億的網絡銷售額,騰訊的微信則剛剛獲取了它的第一億名海外用戶。
然而,一將功成萬骨枯——商業市場并不會給予落敗者太多的憐憫,或因為競爭失利,或因落伍遭棄,或因經營不善,或因政策打擊,中國互聯網也有著一片產品墓場,那些曾經聞名遐邇的落敗者在這里長眠封存,歷史或許會記錄它們,但時間最終注定不會記得它們。
就像一句老話:“生老病死,時至則行”。
僅僅作為見證者,我走進這片霧霾彌漫的墓場,在碑林中翻尋那些顯赫一時的名字。并不身懷死而復生的技藝,只是出于多愁善感的某種情結,重溫一些可能沒有太多人會在乎的故事。
被譽為“先烈”的第一個名字
“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1500米——瀛海威時空。”
1996 年,北京中關村南大門立起了這塊廣告牌,設計、配色、字體都可以稱得上“土鱉”二字,但這被認為是中國互聯網的一個起點。在中國電信的ChinaNet骨干網絡都尚未落成的時候,從中科院“下海”、做傳呼機生意賺了第一桶金的遼寧人張樹新創辦了瀛海威信息通信公司,拿下了中國第一個互聯網接入服務(ISP)的資格。一邊幫著中國電信推廣互聯網業務,一邊模仿美國在線(AOL)建立中國的信息交互中心。
林軍在《沸騰十五年》中詳細描述過瀛海威的興衰起落,按照張樹新自己的話來講,瀛海威成于超前,也敗于超前,作為中國互聯網的啟蒙單位,瀛海威獲得了極高的未經稀釋的關注度,在盈利有限的情況下就可以輕易的賣股份融資,中國興發集團于1996年投了瀛海威5000萬人民幣,將張樹新推向了輝煌而短暫的頂峰。由于瀛海威希望獨立于中國電信之外向網民提供整套的網絡接入及收費服務,瀛海威很快成為了中國電信的敵人,后者開始嘗試從郵電部門中分拆出來親自進入市場,漸進式的將瀛海威的客戶一個又一個的撬到中國電信的服務內,而在流量變現根本就是一個未解之謎的上世紀九十年代,瀛海威也難以找到向用戶收費的渠道,內外交困的局面僅僅維持到了1998年,因為與投資方發生沖突,張樹新宣布辭職,成為了中國早期ISP的殉道者之一。
在剖析瀛海威去勢的論調中,瀛海威那場著名的政治宣傳項目“網上延安”被公認為是敗筆之一,為了配合愛國主義教育,同時也出于借勢捆綁傳播瀛海威的品牌認知,張樹新主導瀛海威做了一檔最終耗時三年也沒能完成的“網上延安”信息專題,在張樹新的計劃當中,“網上延安”會將延安的紅色歷史搬到網站上,然后通過教委組織全國中小學生觀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進而向學生家長普及瀛海威的業務。
時間不僅改變了瀛海威的結局,也改變了張樹新的信仰。2008年,人民網旗下的強國論壇舉辦了一次在線交流,邀請瀛海威與網友就互聯網相關話題互動,強國論壇有過一些引導性的問題設計,想借“中國互聯網教母”之口來表達一些特定看法,但是張樹新的回答相當出色,節選部分放在下面:
問:你聽說過網絡暴力嗎?你認為現在是根除暴力的最佳時機嗎?
答:聽說過。如果現實社會中的暴力根源不根除,人心中的暴力因素日趨增長,互聯網的暴力也不可能根除。我說過互聯網其實是現實社會的鏡子,只不過某些被現實壓抑的部分在那個鏡子中會更加放大而已。
問:你怎樣看待網絡游戲對廣大青少年的毒害作用?
答:如果青少年的學校不那么無聊,老師不那么可惡,課程不再都是應試,也許網絡游戲對青少年的吸引力未必有今天那么大。還是這句話,互聯網只是技術平臺,它會更大程度的反映人們在現實社會中的壓抑愿望。中國的青少年對網絡游戲的依賴尤其為甚,其實和中國現階段的家庭與社會的教育模式、非常單一的功利性知識系統都密切相關,這是個太復雜的問題,牽涉到社會心理學,很難討論罪與罰。
問:張女士,我把您看成神話般、史詩般的人物。您說“如果沒有互聯網以及全球一體化,中國的開放探索可能幾次都會退回來。”指的是什么?
答: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其復雜與艱難程度超乎想象。當遇到挫折時,很自然有各種聲音,大家可能聽說過很多“左”和“右”方面的爭論,包括今年還有很多人在懷念毛時代。自上而下的改革自有其脆弱性,當遇到困難及利益阻力時,停滯和向回走時常發生,畢竟我們的特色是政治和經濟的改革高度不對稱。但在開放系統中,民眾的聲音與國際社會會平衡逆行的力量,大家都知道,現階段的朝鮮是絕對不會有互聯網的。
問:有人說網絡到處是陷阱、網絡言論不可信、要打擊網絡暴力等等對網絡的負面言論,你如何看這種鼓噪?
答:我想臟水和孩子不該一起倒掉。
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第二個名字
“提問:如何證明你是一個老網民?回答:FM365。”
FM365是聯想距離互聯網最近的一次機會,也是最慘的一次教訓。
1994 年,柳傳志帶領聯想集團在香港上市,手握30億港元,開始放眼硬件生產以外的互聯網市場。與瀛海威類似,借助ISP接入的契機,聯想逆市進入,在1999 年11月發布聯想天禧I個人電腦產品時,隆重推出FM365網站,試圖以每年幾百萬臺的出貨量來奠定網站的覆蓋率。與瀛海威不同的是,聯想有著充足的資金保證互聯網項目的投入,這給了FM365相對穩定的環境。
作為彼時已經相當成熟的大型集團企業,FM365并不是一個草率的決定,聯想有著相當完善的規劃,即“接入、FM365、垂直網站”這樣三點一線的經營模式,在接入端,聯想通過電腦終端占領用戶的硬件入口,其后借助照搬AOL模式的FM365留住用戶,最后將流量導給聯想并購而來的垂直網站(財經網站贏時通、教育網站新東方在線、旅游網站國旅)進行變現。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