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海爾從一個格力變成半個格力,KKR會是救星嗎?
高盛買萬科。淡馬錫買茅臺。耶魯買格力電器。KKR買海爾。
10月1日,青島海爾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KKR,被看作海外業務的資產整合。
不過折價10%被一些機構人士視為買賣雙方對上市公司發展信心不足。“有信心的話,增發價可以搞高一點,說得很有信心,但要拿錢出來就沒那么有信心了,KKR像是撿了個大便宜。海爾為什么要人家撿便宜呢?KKR能帶來什么?”參加過機構交流會的一位家電研究員質疑。
對此青島海爾表示,“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并遵循市場慣例。”
在外界看來,近幾年來,青島海爾的拼勁已不如前期旺盛。5年前,青島海爾無論是市值還是業績均比肩格力電器,如今相關指標僅為格力的一半。
對此,據長期跟蹤青島海爾的家電研究員分析,“和管理層,和股權結構,包括海爾還是一個國企,股權改制的一些變化,一把手個人的風格,有很大的關系。”
沒看點的海爾找來明星小伙伴
10月1日,停牌數日的青島海爾宣布向KKR集團的全資子公司KKR(盧森堡)定向增發約3.05億股(11.29元/股,前20交易日均價的90%),募集資金33.82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發行完成后,KKR(盧森堡)將持有公司10%的股權,成為戰略股東。此次非公開發行尚待中國商務部和證監會的批準。
KKR的來頭不小。
據披露,KKR集團是全球范圍內規模最大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之一,已成立37年,業務遍及全球,KKR& Co.L.P.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微博]上市。
截至2013年6月30日,該集團管理的總資產達到835億美元,完成了涉及25個行業、逾200家公司、總交易額超過4700億美元的投資,年平均回報率26%。而KKR(盧森堡)是專為本次交易專門在盧森堡注冊成立的項目公司。
這筆近34億的投資是迄今為止KKR在中國的最大手筆。
青島海爾在公告中表示,“未來KKR集團將利用其全球資源,與青島海爾在戰略定位、物聯網智慧家電、激勵制度和績效考核機制、資本市場和資本結構優化與資金運用、海外業務及并購,以及潛在的運營提升等領域進行一系列戰略合作。”
青島海爾董事長梁海山談及該交易時還特別指出,“2012年底青島海爾進入了網絡化戰略階段。此次KKR成為長期戰略合作伙伴是在資本層面落實‘網絡化戰略’的重要舉措,推進公司向互聯網時代平臺型企業轉型。”
今年7月,已很少活躍在公眾視野的張瑞敏出席了海爾在青島召開的行業大會,并親自就大數據時代和互聯網時代海爾這么龐大的企業應做何種轉變作了演講。
銀河證券研究部數據顯示,本次引入的KKR恰恰在互聯網及物聯網領域擁有較多的投資經營,可能為青島海爾在物聯網發展階段提供經驗。
國慶節前一天,9月30日下午4點,青島海爾專門針對本次重大事件面向機構(買方和賣方)召開了全球電話會議,說明為什么引進KKR。正如家電分析師后來在研報中所述,青島海爾這次的動作完全出人意料,“此次引入KKR公司作為戰略投資者,從時間點和對象選擇上超出我們之前預期。”
“海爾的增發主要是吸引機構注意。”與會的一位家電行業分析師告訴記者,“過于保守和平穩,這是海爾一直以來沒有太多機構投資者粉絲的原因。KKR進來,臺面上說可以帶來很多資源,對于互聯網有更深刻的理解,促進公司對產業的理解,適應傳統行業在互聯網時代的升級,第二是公司治理結構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升。臺面下估計是兩件事,一件是會不會促進公司資產證券化的速度,資本運作速度提快比如整體上市,另一個是以前沒有外資進來這個行業,吸引關注,現在它的機構粉絲確實多了一些。”
據記者統計,國慶節后,國泰君安、長城證券、渤海證券等8家券商紛紛就青島海爾和KKR合作一事發布研報。
但其他的一些機構則不如預期的熱情。記者聯系到的多位家電研究員表示不大感興趣。華北的一位券商人士告訴記者,“這些年海爾顯得有點暮暮沉沉的,好長時間沒有跟了。這次本想去調研,想想去了也沒太大意思,海爾現在沒什么看點,不像格力、美的。”
據知情人士透露,在會上KKR的入股價格備受質疑。“KKR進來為什么要打10個點的折扣,戰略投資有信心的話,就應該與二級市場相同的價格買。KKR增發的價格低于停牌前的價格,說明對這塊戰略合作偏謹慎一些,外資壓價壓得太厲害了,是不看好還是撿便宜都有可能。但這是雙方協議的價格,說明公司也沒信心。”
對此,青島海爾在給記者的回復表示,“從過往的案例來看,戰略投資者入股A股上市公司,絕大多數的定價均為董事會前二十個交易日均價的90%;KKR本次入股的鎖定期為三年,與二級市場買入不同,也較傳統A股非公開發行1年的鎖定期長。整體上講,給予一定折扣合理。”
不過分析師不這樣看。“問題的實質是,海爾是冰洗(冰箱、洗衣機)龍頭,冰洗已經發展到一個瓶頸了。整個市場可能已經達成共識了,它未來的發展速度可能就是每年10%的一個增長;不像空調,未來市場很大,不過海爾空調的量還是比較小的。海爾的主要看點還是物聯網智能家居,不過對短期業績并沒有太大的幫助。其他方面,從現在看沒什么亮點,所以機構才沒有特別興奮。” 從一個格力到半個格力
事實上,作為全球家電龍頭,海爾曾是那樣的赫赫有名。2004年海爾集團以1016億元的銷售額成為中國家電行業第一個“千億俱樂部成員”。而美的集團(45.03, -0.50, -1.10%)(重組前)、格力集團實現同樣目標是在遙遠的8年之后。
但是,當一個企業達到了頂峰的時候往往就容易回落。
海爾曾經不可動搖的江湖地位正在逐漸喪失。而上市公司青島海爾作為海爾集團旗下主要家電資產——冰洗空(冰箱、洗衣機和空調)的載體,也難逃大勢影響。
行業已經變局。
國內某知名基金公司投資人士告訴記者,“家電行業屬于勝負已分的行業,它不會說還是千軍萬馬混戰,競爭格局已經比較穩定了。現在就像三國演義。格力電器是魏國,美的集團(重組后)是東吳,青島海爾可能就是蜀國,實力相對弱一點。投資的話,評級都是白馬股,但比較偏愛格力一點,因為格力做得比較專注,而且空調市場大、公司競爭力也強。其次就是美的嘛,然后才是海爾。這個排序應該是認可度比較高的。”
這三大家電龍頭的起點其實極其接近。
青島海爾和格力電器同在1989年成立,美的電器(重組前,下同)建立稍晚,在1992年。此后青島海爾和美的電器同在1993年上市,3年后格力電器也實現了上市。
市值方面,首發日青島海爾是21.74億元,是美的電器首發日市值的1.2倍,是格力電器的60%。隨著海爾集團進行多元化經營和規模擴張(1991-1998年)蒸蒸日上,1997年青島海爾迎來了爆發期。這一年末,海爾的市值達到119.82億元,相當于3.7個美的電器和2個格力電器。
之后整個海爾集團進入了國際化戰略發展階段(1998—2005),前期擴張的一些問題和弊端也開始暴露出來,青島海爾市值上的優勢也在逐步被縮小,一直領先到2006年。該年末青島海爾的市值為110.31億元,接近1.5個美的和1個格力。
2007年起,青島海爾開始慢慢地被美的電器和格力電器甩開。這一年末,青島海爾的市值是300.63億,僅僅相當于0.64個美的電器和0.73個格力電器。
隨后,海爾集團逐步深入全球化品牌戰略發展階段(2005-2012),這段期間同時也是格力電器迅猛發展、美的電器深入調整的階段。5年后(2012年),海爾集團的市值基本上等于一個美的和半個格力。
也就是說,這5年,青島海爾從1個格力電器發展成了半個格力電器。
營收和凈利潤發生的變化也遵照類似的趨勢。從盈利的角度,2012年海爾實現了32.69億元的凈利潤,僅相當于格力的一半左右。
2012—2019年,海爾集團將邁進網絡化戰略發展階段。
“海爾這幾年確實是落后、衰老了,一直不瘟不火。每一年的業績、市場份額就可以說明問題。海爾冰箱市場份額還是全國第一,但這個行業不如空調。”前述與會的家電行業分析師表示。
一些投資者可能會好奇,青島海爾落后于同行是不是因為一些家電業務沒有放在上市公司?
記者獲取的海爾集團2006-2011年的審計報告顯示,青島海爾的體量在整個集團中舉足輕重。從總資產規模的角度,青島海爾占了整個集團的60%;從營收來看,占83%-93%;從盈利看,占67%-79%。可見問題的關鍵還在于青島海爾自身。
海爾集團內部人士告訴記者,“雖然張瑞敏已經不在上市公司擔任職務,但事實上,上市公司的戰略問題還是他一手在管。他是集團董事會主席。這幾年,海爾并沒有所謂的轉型,就是比較平穩,有點固步自封,一直是白電老大,增長動力不是很足,沒有格力那么進取,每年做到那么多利潤就心滿意足了,不像格力給自己訂一個目標,5年翻一番之類的。海爾沒有,每年增長10%左右,它足夠了。事實上它也不可能有什么大的變化,因為管理機制、管理體制都在那兒放著呢,在改革方面也是舉步維艱,想改變現有的經營模式,想提高競爭力可能還是比較難的。”
對此,青島海爾方面回復記者,“公司整體業績表現良好,2006年至2012年間,青島海爾營業收入實現復合增長26.35%,凈利潤實現復合增長55%;凈利潤率由1.6%增長到5.46%,實現了業績的穩健增長。未來,公司將通過商業模式創新、產品創新實現業績的持續、穩健、有質量的增長。”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