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興起,帶來了第一波新媒體浪潮,企業不論大小,不分行業,一窩蜂的涌進來,擠進去,并由此誕生了一個新的事業類別:官博外包。
很快,微信公共平臺的興起,帶來了第二波新媒體浪潮,并由此產生了自媒體推廣形態,企業依然不分規模,行業依然一團亂麻的,沖進來,殺進去,并再次誕生了一個新的事業類別:官微托管。
正因為,來得太快太猛太急,所以這個業態呈現的也是爆發式的增長,并結合著令人乍舌的黑暗食物鏈條。
90% ,中間商的“無本萬利”
用一句話形容一下官博外包:粉絲很豐滿,效果很骨感。
看似風風火火,異常活躍的眾多官博案例中,其實真正出采,真正傳遞著企業自身價值觀和理念的少之又少,僅從活躍度和曝光度上來看也不過能點出“杜蕾斯官方微博”等少數賺走了眼球的個案,更何況,杜蕾斯也只能算是一個官博外包的成功典范。
官博外包,這里面的利有多大,來看一個實際的案例,供職于國內某著名公關公司的朋友跟筆者談到了一個案例,一家國內響當當的CYE大企業,每年的各種市場推廣費用也是高得離譜,僅僅一個官博推廣,就給開出了幾十萬月費的高價。其實,按照企業的邏輯,幾十萬也不過是垂直網媒上不到一個月的投放,或者幾個平媒的廣告版面而已,分割下來的錢以此來投放到官方微博,不僅反饋的數字好看,報告花哨又漂亮,對于盯著推廣創新的老板也是一個很好的交代。
這筆帳,其實算得沒有錯。外包之后,或轉包,或分包,這本身也是公關界的常識。可是,日常的公關推廣和官博推廣比起來,利潤可就差得遠了。正常來講,日常的公關推廣利潤很低,甚至有的公關公司在只能獲利10%的情況下外包推廣業務,同時還得冒著瞞著客戶的風險。而且多數重要的媒體維護和推廣都是由公關公司自己完成的。
而官博外包則不然,N十萬的月費單子,簽單的公關公司直接去掉一個零轉包給做執行的公司,也就是說,直接吃掉90%的利潤。而余下的10%給到執行的公司,還有不小的盈利空間。這幾乎就是一個無本萬利的買賣,到底為什么會這樣?
食物鏈上,誰是最后的輸家?
我的一位媒體朋友,兩年前辭職去做了一個公司,專門做微博推廣,生意出人意料的多。他本來是一個IT圈的記者,但是他接到的客戶五花八門,既有國有企業的地方分支機構,也有網絡公司的地方分站。每個客戶的月費并不高,2萬的,3萬的都有,這個價格體系也是這種食物鏈末端做執行的小外包公司比較標準的行情價。
但是,對于他的小公司來說,美編可以共用,策劃可以共用,文案可以共用。用他的話來說,“官博這個東西,看著行業差很多,但其實還是一個標準化的產品,類似的活動可以推給每一個客戶,同類的文案稍微改改還可以通發很多官博”。所以,盡管他作為食物鏈的最底層,但他公司的收益卻不低。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