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這些客戶,都是來自于大公關公司或者廣告公司的外包。顯然,最大的蛋糕已經被切走了,但和他一樣的很多個做執行的微博外包公司卻依然賺的盆滿缽滿。他們都是食物鏈上的贏家。
說到底,在官博外包的食物鏈上,花錢的企業成了最大的輸家,而賺錢的公關公司和外包公司卻成了吸附其上的寄生蟲式的贏家。其樂融融的背后,決定企業敗局的關鍵是企業的心態。說白了,從眾心理的作祟,和外部虛浮的營銷環境逼迫著企業一步步的走出這條路。
誰更適合做這只推手?
當然,話題回到最初。面對新媒體推廣的誘惑,沒有一家企業能夠想當然的置身事外,毫不關心。新媒體的推廣形態也確實能夠形成企業品牌的第二次傳播,甚至能夠一定程度上提升企業在行業里的影響力。
問題是,誰來做這支推手更為合適?目前,業界普遍的做法有三種:
第一種,是企業自己操盤,優點是只有企業最懂自己,缺點是專業的人不一定懂傳播這檔子事,屬于外行人干內行事,另外,細嚼慢咽的推廣也會增加一些時間成本,同時造成較高的人力成本。著名的企業當中,像IBM就屬于這個類別。而嚴謹的,循序漸進的作風也符合一向穩健的IBM企業特征。
第二種,也是最為普遍的形態,是外包給公關公司或者已經成長起來的較大的微博推廣專業機構。優點是策劃能力強,懂的傳播的內含,會在最短時間內造成最佳的效果,報告也漂亮,短時間看比企業自己來做實現的效果更顯著。但缺點也依然明顯,對于企業產品線,企業價值觀,企業要實現的核心理念的不了解,導致推廣的層次只能局限在眼球和外圍層次上。這類企業當中,杜蕾斯的外包效果是最佳的。但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泛泛的層次,更多的都只能淪為食物鏈頂端的悲劇化身。
第三種,是目前開始流行起來的,通過一些商業媒體外包實現微博推廣的企業。通過媒體來管理官博,其實是前兩種的一個折中的效果。相比而言,媒體即了解企業,又了解推廣。但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畢竟媒體不如企業了解自身,畢竟媒體不是專業的推廣公司。兩方面的折中之后的局面,效果也僅僅處于前兩者之間。但是在食物鏈當中,媒體的身份并不強勢,有些媒體的官博維護并不會實現經營的業績,也可能會作為一些廣告和推廣的副產品。
外包等于欺騙嗎?
最后一個關鍵的問題是食物鏈之外的最主要養分:用戶。
官博的外包和官微的托管,意味著欺騙嗎?官博和官微與傳統的媒體推廣最大的區別就在于,這不是一個第三方的出口。這個新媒體的信息,已經被用戶想當然的認為是企業自身的發布,官博乃至官微對于用戶信息的交流,早已想當然的當作是企業對其本人的回復和交流。
有不少圈外的朋友跟筆者反饋過類似的信息:“對某些活動或者是事件,通過官博詢問,得到的反饋總是很遲,而且時常不得要領”,這種情況其實也是導致微博影響力迅速下降的一個原因之一,微博的功能首先是互動,其次才是發布。當官博喪失了最主要的溝通的功能,發布功能的價值還能剩下多少,這一點很值得商榷。
寫在最后,作為企業推廣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在建立之初為了實現一些效果,損失一些,甚至大量的金錢是可以彌補自建新媒體推廣團隊的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是作為企業長期整體形象和品牌戰略的組成部分,盡管你無奈,這件事最后還是需要企業自己來做的。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就要實現最大化的價值。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