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低
導致鮮有資本涌入
談到咖啡是否是暴利行業,秦剛笑了:“這肯定是沒有常識的說法,最簡單的一個判斷方式,如果是暴利行業,資本為什么沒有涌入?”
“沒辦法,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只能靠數量。6年前剛開店時,咖啡利潤空間確實很大,但這兩年不行了,人工和房租都在漲,成本在增加,贏利點卻還是原來那些。”李仲卿說。
根據李仲卿的經驗,一個咖啡廳從沒有客人來,再到人滿這段時間是賺錢的,但人滿后客源穩定了反而賺得少了。原因包括原料價格猛漲,員工保險、福利都在提高,為了提高服務水平、留住員工,還有逐年上漲的培訓費。“員工工資6年前是每月500元到800元,現在至少要每月3000多元。這些都在漲,如果營業額維持不變,那我是不是快沒有利潤了?”李仲卿苦笑著搖搖頭。
《中國企業報》記者調查發現,對于下一步投資咖啡廳的模式將趨向分化,一種是歐美的簡式咖啡廳,另一種是目前中式的情調咖啡廳。
關于咖啡廳經營環境,這里面存在一個悖論:環境好的咖啡廳因其特色會吸引和留住客源,但同時,也會出現中國特有現象:一杯咖啡泡一天,這里面所需要的水、電、網絡及耗材費用都抬高了咖啡廳的成本。
研究了咖啡文化多年的秦剛堅持認為,今后,咖啡一定會成為中國人普遍的飲品,像歐美的簡式咖啡廳會更受歡迎,同時,他們也已經在成都、廣州的一些寫字樓開辦了半坡咖啡廳,用經營場所低成本加咖啡高品質戰略培育市場,目前效果很好。
咖啡產業鏈
投資空間待拓寬
10月25日,來自云南省咖啡行業協會的消息顯示,2013年云南咖啡的收購低于成本價,這意味著云南上百萬咖啡種植農民將白忙活一年。
“這是全球性的問題,也是一種對咖啡種植國的不公平。”秦剛分析說,“如果一杯咖啡的售價在38元至48元,其實真正到咖啡農手里的只有1%左右。這是由于咖啡種植國一般是發展中國家,而咖啡消費國則多是發達國家,定價權把握在發達國家手里。”
由于咖啡消費國和生產國之間的矛盾一直不斷,兩大國際組織——國際咖啡組織、公平貿易咖啡組織一直致力于協調咖啡產業的各方利益,也會在消費鏈中劃出一部分比例反哺咖啡農。而中國已經從咖啡種植國向咖啡消費國轉變,因此,業內人士更看好咖啡產業的發展前景。
“其實一杯咖啡好壞,60%的因素由咖啡農決定,從種子到種植的土壤、到種植、開花結果、采摘、挑選,而他們卻只有利潤的1%,這肯定不利于這個行業的良性發展。”秦剛指出。他認為,資本并沒有看到咖啡產業鏈中的投資空間。“目前投資進來的都是開咖啡廳,但其實咖啡廳利潤很薄,投資空間大的應該是上游產業。”
2012—2013年采收季,云南咖啡總產量約為8.2萬噸,出口咖啡5萬多噸,還有部分被具備精深加工能力的中國本土咖啡企業后谷咖啡用于速溶粉生產,國內消費云南咖啡不足2萬噸。而2012年,中國國內咖啡消費量約為13萬噸。云南咖啡在國內消費的比例非常小。國內咖啡消費市場一方面是基本靠進口,定價權就掌握在供應商那里;而云南產的咖啡只能靠拼命出口,定價權依然掌握在紐交所。
秦剛向《中國企業報》記者透露,他3年前開始投資的攀枝花干熱河谷半坡莊園種植的半坡咖啡,正在打造中國咖啡品牌,從種植的緯度、海拔到土壤以及采摘都由公司統一管理,雇傭咖啡農按照嚴苛的方式生產精品咖啡豆,同時,他的莊園咖啡也投資做一部分下游產業,對于市場空間他很看好,雖然現在還是培育市場階段,但他認為這種投資是值得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