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享(化名)是廣東東莞一家生產電子元器件的企業主,他后悔當初賣房辦廠,而非賣廠買房。
他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5年前自己還擁有三套房產,現在由于訂單量下滑,他為了支撐工廠的運營已經賣掉了2套房子套現,“當初還不如趁效益好的時候,賣掉工廠再買兩套房呢!
田圓(化名)的煩惱在于用工,這位廣東惠州一家汽車制造廠的招工負責人已經為春節過后的用工問題煩惱,后續的用工形勢只會越來越嚴峻。他所說的嚴峻在于招工數量的“入不敷出”,其背后依然是勞動力成本增長等老問題造成的高流失率。
統計數據印證了傳統行業堅守者的不易,近日廣東省統計局發布的就業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末,這個制造業大省的制造業卻較上年末減員26.39萬人。
盡管廣東乃至全國的就業形勢依然平穩,且減員不同于裁員,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制造業如何轉型依然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一大考量。
多找“備胎”
田圓的新年招工計劃是——多找“備胎”。
他告訴本報記者,目前工廠的訂單量環比略有增長,同比卻又有所下降,而主導訂單增降的則是不斷變化的市場行情。
田圓認為,三季度廣東制造業的減員,除了年末工人流動性加大外,還和企業內遷以及待遇有關,“內地的員工在家也拿兩三千元的月薪,在這里拿三千多元,員工就寧愿回家了。”
田圓告訴本報記者,目前他的工廠用工規模達六七萬人,工廠為留住工人采取了諸如提高員工福利待遇和改善生活條件等措施,但是現在招的人還沒有走的人多。為應對過高的工人流動率,田圓稱明年初“擴招”。
廣州晴晴服飾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敬才更糾結,讓他操心的有兩件事:一個是怕工人流失,企業支撐不了;二是怕工人的工資上漲太厲害。
他說,從事制造業這行不是根據生意好壞選擇是否堅持,而是根據能否招到工人來決定。
本報記者在深圳寶安區石巖鎮走訪時發現,當地工業園附近許多工廠的招工攤位已經從園區門口挪到了馬路邊,行人多的路口擺放招工牌的企業能有七八家。一家生產女裝的企業招工牌上,鮮紅的背景色襯著醒目的福利待遇:每月工資高的能有4500元,另外,超產獎為每月計件工資的10%;干滿一年的話,每月全勤獎150元;年底公司為員工報銷500元返程車票;員工每月補助生活費300元。
條件很是誘人,該企業的招聘人員楊玲(化名)卻有點失望。本報記者走訪的兩小時內,倒是有七八個人來詢問,但是愿意留下來的只有1位。
在招工數量上,雖然該招牌的描述含糊不清,只寫著“多名”,但是楊玲稱,自然是多多益善,F在抓緊招工是因為趕元旦的交貨期,如果本月招不滿20名普工,她年底本不豐厚的獎金更會少一大半。
王楚(化名)在寶安區經營著一家只有二十多名員工的服裝企業,專門給國內一家企業代加工,“給富二代穿的,款式新,料子好”,加工費給得也爽快。他說,在服裝廠干活,一月工資高的能拿七八千元,但太累了,一天要工作12小時,一般工人都愿意去電子廠。
李敬才稱,整體來說,服裝價格的上漲跟不上工人工資和房租等成本的上升。深圳市電子商會執行會長程一木的比較更直觀,他說,經常聽企業家感嘆“利潤不如存銀行(目前股份制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多在3.3%”),他告訴本報記者,因為國外的訂單在減少,國內的生產成本又太高,這兩年不少加工貿易型企業難以為繼,“有5%的利潤就算是不錯的了,低的只有2%呢!
這就是為什么伍軍鋼說自己的企業不敢多養工人。這位深圳一家有線電視機頂盒制造企業的副總經理告訴本報記者,每月該企業要為普通的生產線工人花費2600元/人左右,算上加班費的話則有三四千元/人。
該企業的工人數量已經從2000多人降到了七八百人,除了自動離職的,有三分之一是工廠主動辭退的。
如何畫出微笑曲線
用工需求下降顯示了一些沿海城市制造業的低迷,卻也是中國經濟整體轉型過程中的客觀現象。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披露,過去5年,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高2.7個百分點,成為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
廣東亦是如此,前述統計數據顯示,三季度末,廣東城鎮單位、“三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企業、資質等級以上建筑業企業)及房地產開發經營企業從業人員合計2437.5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9.25萬人。其中,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例進一步提高。
廣州一家大型房地產中介公司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她所在公司每個月都會有五六家門店新開張,按每家門店招20人計算,則該房產中介公司每月需招聘100多名新員工。這其中盡管也會出現員工離職,但與新增人員相比則甚微。
即便是一些行業的減員,情況也沒有那么糟。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系副主任劉娟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分析,減員與裁員在概念上有區別,裁員是勞動合同上的解聘的概念;減員不僅包括裁員,還包括其他情況,比如公司倒閉或指停掉一部分業務,可能暫時讓員工放假、休假而非辭掉員工,這也有可能造成一部分用工的減少。
與減員相對應的是一些企業的減產或轉移產能。李軒(化名)的工廠位于深圳龍崗區,為國外某高端戶外運動品牌防水類服裝提供代加工。他說,“今年,我們的訂單量并沒有比之前差,相反,訂單都排到明年了,但是我們深圳工廠的員工數量銳減!
李軒在深圳的工廠其實只剩樣板間﹑工作室和一個小批量生產的車間,大部分訂單都外包。在深圳,他每月需要為每名工人支付4000元到5000多元的薪酬,而在訂單外包生產地廣西,工人薪酬低一半,還無須包吃住。
復旦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教授封進對本報記者表示,廣東最近幾年經濟轉型,“騰籠換鳥”方面做得比較積極,從大的趨勢來看,第三產業就業占比增加是大勢所趨,東部沿海地區制造業開始內遷,制造業升級,以后必然以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高端服務業以及一般服務業為趨勢。
“制造業附加值較低,出口量大,但在利潤鏈條上分得的份額很少,未來要繼續往兩端升級,在市場、銷售或前端的品牌設計等方面升級!狈膺M說,由此也會帶來制造業對勞動力需求的結構變化,有專門技能的勞動力需求會增加,對低技能的勞動力就業可能會有更多的壓力。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