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私人訂制》中,身為司機的范偉想感受下領導范兒。馬上,私人定制團隊就幫范偉定制了一套“低調、奢華、有品位”的服裝、鞋履、眼鏡等。
“私人定制”團隊為范偉、丹姐這些人實現夢想,不僅會根據客戶的喜好、身材、穿衣場合為其量身定制服裝、配飾,更要幫其做好全套的服務。
每一個夢想的實現都是個性、唯一、不可復制的,這樣的服務,在不少奢侈品牌中早已開展,但是規模很小,財富品質研究院《2013年中國奢侈品報告》研究顯示,2014年,奢侈品行業定制化風潮將向產業化、規模化發展。
從品牌回歸產品
又到歲末,每年的圣誕節、新年和中國傳統春節,都是奢侈品銷售的旺季。徜徉北京的新光天地百貨、上海的恒隆廣場、南京德吉百貨,抑或香港的海港城、巴黎老佛爺百貨、紐約第五大道……到處都能看到黃皮膚的中國人拎著各種奢侈品大牌的紙袋瘋狂掃貨。國人強大的購買力支持了全球奢侈品市場多年來的高速增長。21世紀商品經濟高速發展,物質生產極大豐富,人們生活富足,消費力表現強勁。然而面對國人在奢侈品領域強大的購買力背后,往往忽略了一點——消費心理的變遷。消費者的不斷成熟,為奢侈品定制的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帶來了機會。
提起奢侈品的定制服務,很多人用“高端、大氣、上檔次”來形容。然而在生產力和商品經濟最不發達的年月,定制隨處可見:穿衣找裁縫,需要桌子找木匠。進入工業化時期,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迅速掠奪了人們的消費力和注意力,私人裁縫、私人發型師成為一種奢侈。
比起標準化的工業產品,定制需要耗費更多的人力物力,此刻,定制不僅僅是種時尚,更是種奢侈品。正因如此,慣于制造賣點和稀缺感的奢侈品大牌們,一開始就在推廣定制概念。然而一直以來,奢侈品的定制服務客戶少,成本高,品牌定制都成了噱頭,大部分開展定制業務的奢侈品牌銷售額不過10%,甚至有些品牌連5%都達不到。
在物質生產不發達的時候,人們并沒有太多機會選擇,彼時人們消費的是產品,無所謂品牌。當物質供應超過了人們的需求,消費者才有了選擇的機會,產生了品牌。品牌為消費者節約了選擇的時間與成本,保證了消費的安全性,此刻人們消費的是“產品+品牌”。
網絡、信息傳播時代,社會信息透明度大大加強,消費者不再需要通過品牌區分產品的好壞。用手機掃下產品的二維碼,就能看到整個產品的供應鏈。這對品牌是個致命的打擊——品牌越來越不值錢了,消費者將消費重心再次回歸到產品上來。
如今的消費者已經相當成熟,不會為了虛榮而支付更高的品牌溢價,更不需要擔心產品的質量,消費者進入了“產品+體驗”的新消費階段,這種體驗的集中表現就是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定制。
定制潮前奏——去LOGO
2013年初,LV創意總監Marc Jacobs曾拋出了一枚“重磅炸彈”:LV經典的交織字母和方格帆布系列今后將不會出現在T臺上。而歲末,小馬哥為LV設計的2014春夏女裝系列的水桶手袋,完全沒有了LV的經典LOGO。要不是精明的消費者們知道“范爺”如今是LV的廣告代言人,都要猜測半天范冰冰拎的是誰家的手袋。
不僅僅是LV的交織字母,Gucci的雙G,Burberry的格子紋,香奈兒的雙C這些消費者耳熟能詳的標識都漸漸淡化出局。幾乎所有的奢侈品都在推無LOGO產品,甚至有時你走到幾個品牌店,感覺像同一家店,因為很多產品都沒有LOGO,奢侈品正逐步失去自己的特色。
2013年,大牌去LOGO風潮如決堤之水迅速滲入到整個奢侈品行業,而早在2011年,財富品質研究院就預測到了這一趨勢。當時不少奢侈品從業人員紛紛表示,奢侈品賣的就是LOGO,為何淡去LOGO?當奢侈品牌掀起去LOGO潮,帶來的首要問題是產品同質化嚴重,品牌創新不足。
此刻,消費者也越來越成熟,期待品牌能夠滿足自己的個性化需求。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解決品牌創新不足的最有效手段便是定制。看似風起云涌的去LOGO化,只是預示品牌時代走向沒落的一個信號,是定制化風潮到來的“前奏曲”。
定制要做到規模化與產業化發展,最大的瓶頸就是如何實現定制的標準化。隨著生產力和科技水平的發展,特別是基于大數據的商業模式,可以突破定制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的瓶頸,定制才能夠實現標準化。
所謂定制的標準化,包括定制形式與定制內容的標準化。從定制的內容看,分為可量化部分和不可量化部分的定制。可量化的定制,以服裝為例,消費者的身高、三圍以及衣服的用料、款式等都是可量化的部分,或稱之為產品部分。而不可量化部分包括服裝設計師為消費者提供適合其身材及不同場合的著裝建議,稱為服務部分或消費體驗部分。
奢侈品牌的定制產品部分完全可以進行標準化自有組合,而消費體驗部分則可通過無數次的驗證形成相對的標準化,同時基于大數據的發掘,實現100萬人中有1萬人擁有某個定制服務的相同需求,而這便是2014年伊始,定制服務可以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的根本原因。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