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此刻仍有些敏感的話題——同志文化正在帶動一個新的商業世界,它被一些媒體稱為“粉紅經濟”。為同志人群服務的新產品不僅數量增加,其中一些已經開始接受風險投資,探索更多商業上的可能。
其實它們離商業并不遙遠。有機構針對LGBT群體(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總稱)展開過統計與研究,普遍共識是,同志人群占整個人口的5%左右。英國《金融時報》在2013年的報道中稱,亞洲LGBT群體數量超過2億人,購買力達到8000億美元;而從全球來看,這一人群數量超過4億人,購買力高達3萬億美元。
如果將同志作為一個垂直的用戶集群,你會發現他們是“時尚引領者”,擁有高收入,更換數碼產品與度假的概率都較高,而且普遍有不錯的品牌忠誠度。美國、歐洲各國甚至日韓都擁有比中國更多的針對同志的商家,它們不再糾結于線下,也不再拘泥于社交。同志商業是否會形成趨勢,進而成為產業?社會制度、倫理與文化對這些生意會形成怎樣的沖擊?
Here Media
全球最大的同志媒體集團,旗下有電視here! TV,印刷媒體The Advocate、 Out 和HIV Plus,出版業務the Alyson Books,網站Gay.com、Advocate.com、Out.com等,幾年前收購了LGBT領域的上市公司PlanetOut。
飛贊網、淡藍網
同志類垂直網站,聚合各類同志主題百科知識、新聞,介紹同志主題的小說、電影等文化作品,并匯集了一些同志領域意見領袖的觀點。
Zank、Blued
針對男性同志的移動端交友應用,基于手機的私密性與定位功能帶來的便利性,幫助同志尋找志趣相投的基友。Blued由淡藍網創辦,Zank由飛贊網創辦。國外同類產品包括Grindr、Jack’d。
the L
針對女性同志的移動端交友應用,同類產品還有來自英國的Dattch以及Zank、Blued分別推出的Lesbian版本Laven與Pinkd。
MyGayGo
一款幫助LBGT人群尋找身邊針對LGBT人群友好的商家以及相應優惠的手機應用,搜索內容涉及購物、旅游及夜生活等。
LGBT Wealth
亞洲第一家針對同志人群的財富管理公司,設立在香港,在尊重隱私的前提下,提供針對LGBT群體在人身保險、投資置業、伴侶財產公證、雇員權益等方面的法律咨詢服務。
Tomboy Tailors
一家為女同性戀者、變性人士以及強烈表達自我的女士開設的定制西服店。
Fab
面向大眾的創意產品閃購網站,由同志社區轉型而來,上線5個月用戶突破100萬,推出過很多限量版的重磅設計產品,近期由于網站訪問量大幅度下滑而裁員。
自白
市場大小并不是問題,難點是商業化
凌絕頂:飛贊網、Zank創始人
我在2010年創立飛贊網,當時的原因是認為中國沒有專業的同志網站。我希望做一款時尚、有想法的互聯網產品,即使是相對小眾的產品,也想做成大眾化的范兒。飛贊網的模式是web2.0,有社交屬性,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日志”,大家很愿意在這里寫出自己的觀點。
去年創辦的Zank是移動端交友,我認為它與飛贊之間有重合之處,準備將所有社交元素都轉移到Zank上面,將飛贊改為更偏向于博客的形式,類似同志人群的知乎,大家可以在上面談自己對政治、歷史、時尚等各種領域的看法。
科學界公認5%的人群是同志,我認為圍繞同志人群可以做很多事,例如交友、旅游甚至護膚,樂蜂網曾經找飛贊網來做營銷。市場大小并不是問題,即使是一款面向大眾的產品也未必能讓每個人都使用,微信目前每天的點擊率是50%左右,很多主流產品點擊率也只有5%~10%,死掉的產品也挺多。
但它的商業化是個問題。在創辦飛贊網之后,我們曾經考慮究竟是走向商業,還是發展為非營利組織,后來大家選擇了前者。我不抗拒商業,相反,我認為商業化是發展的真正動力。目前來看,同志商業更像一個品牌營銷的陣地,宜家、絕對伏特加、美國航空這些品牌都做過針對同志人群的廣告,效果非常好。
美國每年都會組織同志人權運動,中國一直沒有,而且中國人的人權意識并不強。美國民眾普遍對同志文化有一些了解,超過50%的人支持同志婚姻,但中國的主流媒體、教材都不會提到這個話題,很多中國人是在美劇中了解到的。對同志文化的認知方面,中國社會還在初級階段。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