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時,公司的一個決定讓李佳左右為難。“公司派遣我駐日本工作,我知道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但是對于那個小店,我更是難以割舍。”于是,李佳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出國的機會,連工作也一并辭退,專心下海了。
老板娘的親自督戰讓小店更上一層樓,很快成為了河南中路站內一支獨秀的商鋪。樹大招風,李佳的店鋪開始遭到“圍堵”。周圍的同類店鋪開始紛紛進相同款式的衣服,但是這一招對已經積累了一批老顧客的李佳似乎并不奏效,而且發生了讓她哭笑不得的一幕。“因為我的店實在是太小,連人都站不下,別說是換衣服。所以有些顧客就跑到別的店去試了之后,再回來告訴我:‘就要這件,我試過可以的。”
之后,站內的所有商鋪以“商鋪經營者必須是一房東”為由,聯名向物業接二連三地投訴。就這樣在非個人經營失當的情況下,李佳無奈地為第一次創業劃上句號。
選址青睞交通要道
工作飛了,小店沒了,面臨重創的李佳心情蕩到谷底,滿腹說不出的委屈,甚至開始負氣地假設“如果”——如果當時去了日本,說不定現在也干得好好的,拿著不錯的收入,有著不錯的前途。
假設歸假設,在關鍵時候李佳還是保持著冷靜清醒的頭腦。“在這個時候,對于創業者而言最忌諱的就是頭腦發熱,妄下決定,無論是急忙忙去重新找工作,還是尋覓店鋪開業。”
在休整了兩個月之后,李佳盤下了襄陽路市場內的一個攤位。“在襄陽路經營的幾個月沒有虧錢,但是也沒有賺到什么錢,因為房租太貴,每月一萬元,掙的錢全部交給了房東。我分析一下,在這個市場內主要以仿冒名牌為主,這類商品利潤是非常豐厚的。而做自己的商品利潤很薄,也很難出挑,獲利不是特別容易。”于是,在合約至一段落房東準備提升租金時,李佳果斷地結束了租約。
而這時,李佳的其他幾個店鋪已經陸陸續續開張了。這些店鋪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都在軌道交通沿線,或者毗鄰公交樞紐。兩家進駐赤峰路輕軌站,一家位于浦東,還有一家就是前文提到的徐家匯地鐵商城。
俗語云:火車一響,黃金萬兩。但“門前冷落鞍馬稀”的并不在少數,變換門庭的更是大有人在。實際情況并不似俗語所言般歡欣鼓舞。
李佳認為:“選址于軌道交通的一大好處就是房租相對便宜,徐家匯商城店鋪月租6800元,赤峰路輕軌店鋪月租4000元。但軌道交通沿線也有它的劣勢,就是客流相對固定,較少會有新的客源補充進來。這就要看后期的經營了。”
與第一次租得河南中路的商鋪異曲同工的,李佳的店鋪大多是偶然之下,從他人手中盤轉而得,就是經過她的手,商鋪往往起死回生。“我在商鋪選址上從來不相信風水,也不會費特別多的功夫特地為之奔走,尋店只要以機遇為主。在看到有商鋪轉讓的信息之后,我首先考察的是周邊的人流,一旦人流可以得到保證,那么只有可能是經營者的貨品上出現問題。而這部分問題是可以靠人為解決的。所以,只要是客源充足的交通要道附近的商鋪,價格合適,我都會將它拿下。”
另一個李佳在尋店時的偏好就是青睞小面積店鋪,大小在十五平方米左右。一來可以減輕租金壓力,二來在商品有限的情況下不至于店堂顯得太空。
店開得多了,布局就顯得尤為重要。除了赤峰路有兩家經營內容完全不同的店外,李佳把自己的另外四家店盡可能地分布到全市的各個區域,從浦東到浦西,從東北角到西南角,她說,至少自己不能跟自己搶生意吧。
|